1.??選址。考察地質、地貌、水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有關法律及公眾意見。應因地制宜,盡量選擇有一定自然坡度的洼地或經濟價值不高的荒地,一方面減少土石方工程、利于排水、降低投資,另一方面防止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2.??確定系統組合形式。根據場地特征、處理要求和所處理污水的性質來確定。單一式、并聯式、串聯式、綜合式。
3.??確定水力負荷。根據文獻或經驗而定。
4.??選擇植物。根據濕地植物的耐污性能、生長能力、根系的發達程度以及經濟價值和美觀等因素來確定。一般有蘆葦、席草、大米草、水葫蘆、水花生等,最為常用的是蘆葦,插植密度為1~3株/㎡。
5.??計算表面積As=Q/a As-表面積;Q-進水量;a-水力負荷。
6.??確定長寬比。(1)表面流濕地:長寬比10:1或更大,根據地形來考慮,底坡降0%~1%。(2)潛流濕地:根據達西定律Q=Ks×A×S S-水力坡度;A-濕地床橫截面積;Ks-潛流滲透系數。
7.??結構設計。
(1)進水系統的布置:濕地床的進水系統應保證配誰的均勻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裝置。進水管應比濕地床高出0.5m。濕地的出水系統一般根據對床中水位調節的要求,出水區的末端的礫石填料層的底部設置穿孔集水管,并設置旋轉彎頭和控制閥門以調節床內的水位。
(2)填料的使用:濕地床由三層組成 表層土層、中層礫石、下層小豆石。表面土鈣含量在2~2.5kg/100kg為好;礫石層粒徑在5~50mm,鋪設厚度在 0.4~0.7m。
(3)潛流式濕地床的水位控制:當接納最大設計流量時,進水端不能出現填料床面的淹沒現象;有利于植物生長,床中水面浸沒植物根系的深度應盡可能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