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記憶里的溫暖情節
文圖 桂林
中秋節,在我們江南也叫“八月節”,大都在夏收忙碌過后,稻子成熟之際,不是秋閑,卻有滋有味地忙里偷閑,采紅菱,挖蓮藕,打棗子,摘石榴……再由奶奶嬸嬸們,提拉著竹籃,順帶幾只當年剛長成的仔雞,去集市賣了,換上幾只月餅,和爺爺伯伯的半斤老酒,單等那十五的月亮升上來,湛藍的天幕下,辛勞大半年的一大家子,圍坐在院子里的八仙桌旁,一邊吃著月餅,零食,一邊對著那輪照耀人間千萬年的皎皎玉盤,興致勃勃,呱古談今……
打小的記憶,這是農家最詩意也最愜意的溫暖時刻。
感謝爸媽,忙碌的工作讓他們顧此失彼,無法照料我的生活,所以小學一年級才讀了一個月,便把我送到鄉下奶奶家。也就是在這里,我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最被人憐愛的童年時光。
奶奶家在圩區。圩,也作“圍子”,是為了防止江河湖水侵襲而筑的堤。四周水網密布,河道縱橫,一處幾十戶人家傍著個小山包,因為全村人都同姓,說是未出“五服”的一大家子也不為過。爸爸年少外出求學工作,是村里少見吃皇糧的醫生,無疑贏得鄉里鄉親的愛戴——遇上誰家有個頭痛腦熱之外的疾病,肯定少不了要找到縣醫院工作的爸爸,自然要方便也節省了很多。再加上我人雖小,卻嘴甜有禮貌,因而對于我的到來,除了奶奶心肝寶貝地悉心照料,左鄰右舍也打心眼里歡喜。
我轉學不久就是農歷八月。每天放學回來的路上,總是先飽眼福后飽口福,大家對我這個父母不在身邊的“小外人”都格外慷慨,這家塞點剛摘的棗,那家送些才煮的菱,不一會兒幾只小口袋就塞得滿滿。再捧著個紅黃色的碩大石榴,急急往奶奶家跑。而奶奶,若不在村口山塘邊洗涮,也不在門前菜園里忙活,那一定是在灶屋間了。我嘰嘰喳喳地圍著奶奶轉,奶奶上上下下地圍著鍋臺轉,我的一番路遇見聞加上十萬個為什么還沒完,奶奶卻是顫微微地顛簸著小腳,干凈利索地將一家子的晚飯弄好了:揉些面粉,蒸上了饃;切好藕片,煮了鍋藕稀飯;再炒些黑芝麻和咸豇豆和水花生什么的,小壇子里再夾些腌生姜磨辣椒以及醬黃瓜,清清爽爽泡制酸酸辣辣的小菜正是奶奶的拿手好戲。于是,趁著和我搭話的空隙,她老人家也不失時機地傳授著些許獨門妙招,以期孫女長大后當家作主時,日子不至于過得太局促。
我也很懂事地坐在了灶下,幫著奶奶燒火,再耳濡目染她無時不在的“人生格言”。比如加柴禾時要將底下掏空好讓火旺,奶奶便一邊用撥火鉗撥動著柴禾架起,一邊教導我“火要空心,人要忠心”;擇菜完了順手掃地,奶奶又手把手地教我從墻角開始,“掃地不掃邊,一天掃一千”,意思是邊邊拐拐旮沓里容易藏污納垢,不清理干凈,風一吹或人一走過就會飄得到處是垃圾,掃一千遍都沒用……說笑間,日頭偏西,一束金黃的光柱從木楞窗外射了進來,光影里,奶奶的臉若隱若現,略微有些“嗤嗤”的話語卻始終沒停。裊裊的水汽合著炊煙,氤氳了整個灶臺,也順著狹小的木窗飄了出去。
大約是爺爺和叔叔們都聞到了奶奶的飯香吧,很快便陸陸續續地回來了,但是誰也沒有空著手:或是挑著一擔鮮藕,或是提溜幾條鯽魚鯉魚,或是竹簍里蹦跳著蝦和泥鰍,最輕松的是七叔,一手揮舞著竹竿攆著鵝鴨,一手是翠綠的荷葉包鼓鼓囊囊,揭開一看,是蓮蓬,粒粒飽滿而周身松軟,像是個綠色的蜂房。
所有的這些,除了少量供給我吃之外,大都在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我還沉睡夢鄉的時候,奶奶便帶著五叔去露水集市上賣了,包括奶奶自己種的小青菜,雞毛莧,還有破瓷盆里育出的綠豆芽——用奶奶自己的話來說,只要“勤靈”到,沒有過不好。爸爸兄弟八個,除他之外幾乎全在老家務農,接二連三的娶媳婦進門,弄得家底都很薄了。虧得爺爺奶奶的勤勞,智慧,再加上草肥水美的圩區實在是個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好地方,才把個并不富裕的一大家人安頓的頭頭是道,還算滋潤。
很快,中秋節就在我們掰著指頭的計算中盼望中來到了。
太陽還沒下山,大八仙桌便擺放開來,七八張條凳竹床團團圍住,滿滿一桌子豐盛的農家菜也許不是主角,孩子們的眼睛都滴溜溜地盯著的是奶奶竹盒里的月餅,蛋糕和金絲棗,實在嘴饞的老是偷偷地趁奶奶不注意就去掀竹盒,先下手為強,光是幾粒水果糖也堵不住啊!
好容易等到大人們收拾起碗筷,換上菱角、烀藕、蓮子、芋頭,還有自家制的山芋條、豇豆筋、貓耳朵,小嬸嬸也開始給我們切月餅了!可是,大了,小了,豆沙餡,椰蓉餡,蛋黃餡,不一而足,吵吵嚷嚷,分配不均哪!最后還是在奶奶和七叔的主持下,以唱歌或背兒歌講故事來決定勝負,贏了額外有獎。
于是,十五的月亮剛剛升起,由巨大的雞蛋黃,慢慢升上天空,灑下萬縷清輝的時候,一定是含著一絲笑意的——這個水鄉小村,居然被脆亮亮的童謠唱響了一晚:
月亮月亮粑粑,
照進照進他家。
他家有只兔子,
偷吃我家豆子……
月兒月兒亮堂堂,
照在寶寶小搖籃。
寶寶穿著花兜兜,
姐姐穿著花衣裳。
……
仿佛一個小型晚會,吸引來前前后后的人家,也帶來更多的吃食。也虧得奶奶家院場大,正月里舞龍燈臘月里搭戲臺放電影,都用的是這門前的開闊地。這不,全村人來了都不嫌擠。男人們遠遠地聚在二叔的躺椅前,吸著紙煙,說著年景收成和村里隊里的事。婆婆嬸嬸則成了貪吃的孩子一樣,邊吃邊品評著誰家的野菱角又鮮又好吃,一咬直掉粉;誰家的梨不酸,誰家的金棗甜,誰家的桂花開得滿村都聞得見香……
最開心最熱鬧的就是大姑娘小姐姐們,不光是唱呀說的,還兼做指導,盡興處早就忘了要求獎勵的初衷。以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把我那正跟著下放知青學二胡的大哥哥也給請出來,像模像樣地調起弦,一曲清亮亮的《十五的月亮》倏然飛出,眾人一鼓掌,大哥哥就更得意了,一幅搖頭晃腦陶醉狀……
漸漸的,聲音越來越小,人越來越少。瘋玩的累極了的我,爬上奶奶搭腳的小竹床。迷糊間,奶奶似乎還搖著蒲包扇,有一下沒一下地替我驅趕著蚊蟲,仿佛之前的一個個夏夜,伴著微微有些豁口的“嗤嗤”聲,奶奶濃厚的鄉音里的故事,比爸媽買給我的漫畫還要有趣。
秋蟲呢噥,我就這樣迷糊著睡去。
月華如水,照著我的夢境,依稀,還在拍著巴掌唱小曲……
2 記憶里的月餅散發著濃濃芝麻香
3 草肥水美的江南水鄉,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地方
4 新鮮的紅菱散發著青草的氣息

5 老灶臺,溫暖著童年一幕幕
6 青團的氣息,童年的你可曾還有記憶?

7
7 洗凈的蓮藕,就這樣進了城去
8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記憶里的歌聲是如此溫暖
載著我們越劃越遠
越唱越傷感……
(注:此文圖已發表在《中華文化畫報》2009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