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題記
原來以為自己的生活就只是森林,就只有圍繞用材林、經濟林、竹林等等,隨著時間的流逝,森林的進化與退化,心也似乎麻木,難以激起波瀾。一次偶然與濕地的相遇,那昔日塵封的心開始軟化,希望與陽光又重新照進了我的心里,是濕地開啟了我心靈的窗戶,輕輕地又把我安置在深切悠遠的遐想中,心里的泉,也開始變得澄澈,長流不息。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踏上濕地的剎那,我驚呆了, 涌起的昏眩之余,讓我明白了,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總與幾條著名的河流相伴而行。黃河與長江、尼羅河、印度河與恒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它們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們都尊她們為母親河;與這些大江大河相對應的古代文明則是華夏文明、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簡言之,是滔滔江河沖開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沖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我越發難舍濕地這份情,在濕地中國上書寫我心中的夢。《我和你在一起》把濕地比喻為船,我是帆,船和帆,帆和船,今生永遠相守相伴!《游云》我愿象天上的云朵,不再云游,只靜靜的守候,在醉人濕地的天空之上。《魚水情深》作為一個濕地志愿者,我要像游戈在濕地水里的魚一樣,縱使生命終結,也要消失在水的心里……《緣定濕地 一切皆緣》人生只有一回,我很慶幸沒錯過你(濕地),自從那一刻踏入濕地,那搏動我心脈的情愛之水,卻長流不息,使我苦苦地尋覓。禪說放下,我說放不下,一切皆緣!濕地,我要把你深種在我的心中!
使我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濕地,才是我生命的沃野。”扎根在濕地的沃土里,才能情來、興來、神來,如魚得水。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
是文人墨客的長吟短嘆,詩詞歌賦,在我面前呈現出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濕地一幅幅美奐美侖精美意境;是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讓我目睹中華民族生命之河億萬年滄海桑田;五千年文明變遷;二十年波瀾畫卷;是《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用它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是《長江組歌》謳歌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使我進一步升華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更是廈門之行,《中日林業生態培訓中心項目濕地保護政策、管理研討會》,在廈門的紅樹林中,在鳥的天堂濕地上,讓我走近濕地,感受濕地。誰不心醉在這樣的情韻中呢?遠處白鷺齊飛,忽高忽低,忽遠忽近……身邊片片蘆葦隨風搖擺。誰不愿放飛心靈的向往呢?“西湖湖上水初生,重疊春山接郡城。記得扁舟載春酒,滿身花影聽啼鶯。”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人類所繁衍生息的搖籃,就是一個蔚藍色的水晶球。地球的表面一片汪洋,水連著水,而陸地則像浮在水中的幾個島嶼,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當之無愧。而地球準確地說不應該叫“地球”,而應稱為“水球”。
三、非寧靜無以致遠
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像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像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更像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坐下來靜心讀一本書、聽一支曲、彈一首琴、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所以,這次來到香港接受系統、規范地濕地管理的原理、技術培訓;濕地保護區的規劃設計;實地考察濕地公園的建設、生境管理及教育項目;與專家一起共研濕地監測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價值、恢復及環境教育實屬有幸。有位哲人說:博大可以稀釋憂愁,深色能夠覆蓋淺色。看似單薄實而厚重的生命,如月般靜靜揮灑著清幽的月光,似云般默默浮掠著塵世的悲傷。其實,心中寧靜,就不會困于喧囂的市井,就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就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和學習,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恒。故: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一切在平靜之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那份清幽淡雅滲透出了生命的悠遠和曠達,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靜默中恒久地佇立。而這正是寧靜以致遠的禪機,淡而愈濃,近而愈遠。
謹以此文衷心地感謝WWF;感謝國家林業局濕地辦主任馬廣仁、鄧侃處長;感謝本廳領導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我的所有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