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峽 詩城壁立萬仞間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唐·杜甫 《夔州歌十絕句》
白帝城的婦孺皆知,從李白的一個轉身開始。
“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公元759年,政治斗爭中受牽連的李白被判流放夜郎,在西行的路上已經走了將近一年,正要經白帝城進入巴蜀,天下大赦的消息從天而降,李白大喜,立即撥轉船頭,順江而返。那個清晨,猿猴的高低啼叫聲回蕩在山谷間,一葉輕舟在瞿塘峽口顛簸而過,載著李白的快意和似箭的歸心返回江陵,急流險灘也擋不住他飛揚的神采。
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是三峽的起點。一路東流的長江流經富庶平坦的天府南緣后,迎接它的是崇山峻嶺的挑戰。“西控巴渝收萬壑”,江水奪路東下,從這里進入三峽的第一篇樂章—雄偉的瞿塘峽。
瞿塘峽全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也是最窄的一段,雄偉而險峻。入峽口處的夔門絕壁相峙,把江水收緊為急流,于是便造就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速度。以豪放著稱的李白,這次并沒有刻意制造文學上的夸張,酈道元的《水經注》可以作證:“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墓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云雨聚高地,杜甫的詩句正說明了白帝城的地勢。對于他來說,時稱夔州的夔門一帶是再熟悉不過的。杜甫獨鐘這里,雖然只居住了兩年,卻完成了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詩作,也許正是這里不凡的風景和氣勢給了他和古今諸多文人源源不斷的靈感,他們在這里留下的大量詩句,使白帝城成為名副其實的“詩城”。
位于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三面環水,站在白帝城上東望,夔門的景色盡收眼底。北岸風化形成的土紅色赤甲山,仿佛被血水染紅的將軍甲胄,南岸青灰色的白鹽山,是歷代文人揮灑文采的天然粉壁墻。湍急的江水沖過夔門,如同脫韁的野馬在迂回曲折的峽谷中奔騰激蕩。酈道元所記述的“連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是這段峽谷的寫照。
“西控巴蜀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扼守夔門要道的白帝城,最初的建立便是作為據蜀的要地,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守著城中如龍般白氣升騰的一口井,自號白帝,割據蜀地。三國時,劉備在這里托孤于諸葛亮,為白帝城平添了一份英雄末路的悲楚。亂世的疆場在盛世又變成了商業集散地,出川的蜀錦和鹽巴曾經一度在白帝城轉運,但洪水期的斷航和枯水期的礁石始終是商船和漁家的噩夢。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紀錄,已經被今天的水翼飛船刷新,從重慶到宜昌,只需幾個小時,三峽風景盡收眼底。山水間,疾馳的船身拖出兩條長長的波浪,當年回蕩在兩岸的猿聲,被悠長的汽笛鳴響取代。
白帝詩城
“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作為進入三峽門戶的白帝城,據水陸要沖,武將在這里揮灑鮮血,墨客在這里揮灑文采。
棧道滄桑
貫通在8公里瞿塘峽的棧道修建于清晚期,這條開鑿于絕壁上的狹窄的石縫曾留下許多纖夫和馬幫的足跡,至今仍是奉節通往下游大溪鎮的重要陸路通道。
瞿塘壯景
“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以“雄”著稱的瞿塘峽,兩岸斷崖壁立,江面最窄處不足50米,江水沖過峽口浩蕩東瀉,不知曾經有多少古人詠嘆過這驚心動魄的勝景。
巫峽 凄美浪漫的神女駐地
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宋·陸游《三峽歌》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巫峽迷幻的氤氳霧氣,從古詩卷中彌漫開來,籠罩了千年。
千年前,陸游踏著前人的足跡前來拜謁神女,船行至巫山峽谷,舉目皆是蒼翠的山巒。清晨時的云蒸霞蔚,幻化成傍晚時的朦朧細雨,月色皎潔,船泊岸邊,猿猴的悲鳴在山谷間回響。如今,巫峽西口長江北岸的陸游洞,據說就是那一夜詩人夜泊的地方。
不同于李白在瞿塘峽聽到的輕快的猿聲,巫峽的迷蒙給猿啼也染上了凄美的色彩。在酈道元筆下,“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巫峽聽猿不約而同地出現在許多古人的詩句中,大多表述了凄苦之情,但卻有著離鄉宦游、郁郁不得志等各種不同的理由。
“瞿塘迤邐盡,巫峽崢嶸起”,船只駛出巫山縣城東的峽口,在到達巴東縣官渡口之前,人們可以沉浸在巫峽綿延45公里的憂郁和浪漫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就是“巫山云雨”。
封閉的峽谷地形使濕氣郁積,雨水又多,云霧終年不散,以致當年乘興而來的陸游,第一眼沒能盡覽十二峰面貌。但這并不妨礙他作出評價:“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朝時駕云而來,暮時踏霧而去的神女如夢似幻,引人遐思。次日清晨,云開日現,十二峰如屏障般清晰可見,再看神女峰,陸游不禁又贊許一番:“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相傳神女是西王母最小的女兒瑤姬,早夭葬于巫山,化身為神女。她曾不惜觸犯天條,開通巫山,暗中幫助大禹治理水患。戰國時,楚國懷王游覽此處時,瑤姬托夢與其幽會,傾訴愛慕。與屈原并稱的楚國才子宋玉,在《神女賦》中把這個神性與人性并存的形象描繪為愛與美的女神。從此,神女成為中國人愛情理想的源頭、東方的維納斯。
唐朝的元稹,也是三峽風光的愛好者,寫了許多類似“三峽連天水,奔波萬里來”的豪放詩句,但廣為流傳的,卻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能夠發出如此慨嘆的元稹,想必也曾感動于巫山那水墨畫般濃淡相宜的景色吧。
巴東縣境內的巫峽兩岸曾有許多仰視可見的石刻,由于三峽大壩庫區水位的提升,那些或虬勁或俊逸的字體,大多已經沉入水底。
巫峽秋色
巫峽幽深秀麗,除了浪漫的云蒸霞蔚,秋季滿山的紅葉也是這里著名的景觀。無論行船峽間還是漫步山坡,心情都將被將這山水間的一抹艷紅浸染。
云霧神女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千百年來,那位環佩叮當、暗香浮動的少女化身為挺拔俊秀的山峰,始終佇立在云飄霧繞的巫峽之中,見證著三峽的巨大變化,也享受著無數過客的贊譽和仰慕。
西陵峽 激流的驚險與暢達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唐·李白《上三峽》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唐·陳子昂《度荊門望楚》
西陵峽的險,在逆流而上時愈加明顯。
當年,被流放夜郎的李白乘船從江陵西上,胸中郁結著不平之氣。進入險峻的西陵峽時,三天三夜也渡不過險峻的黃牛灘。但李白拖著戴罪之身,感到比溯江而上的船更加沉重,終于發出了“青天無到時”的無奈和感慨。比起不久后夔門撥轉船頭一日江陵的輕快,同一個三峽,同一個人,順流和逆境,感受到的速度是如此不同。
出巫峽順流而下,過了秭歸的香溪河口,就進入三峽中最長的西陵峽。像李白一樣,同為巴蜀之人的初唐詩人陳子昂,在三峽的山水間也留下了許多足跡和詩篇。“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經巫峽東下,身后是家鄉巴蜀,面前是荊楚之地,自命為狂歌之人的陳子昂初次離蜀,懷著一腔抱負,準備施展一番作為,懷著這樣的心境,便看到了“荊門煙霧開”的景色。
西陵峽66公里的水路,一度以灘多水險著稱,索去了不少人的性命。但江水如沸般的生動和壯麗的景色,也觸發了文人們的創作激情。
南宋末年,三蘇父子離開四川眉山家鄉,乘舟東下游覽。時年20歲的蘇軾,在飽覽了瞿塘峽和巫峽的壯美風光后,對西陵峽的險峻驚嘆不已:“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十年后,同樣的場景,也給陸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上急灘如退,人緣絕壁似飛猱。”
比起這樣驚險的場景,也許陸游更享受在秭歸的時光。秭歸位于西陵峽西端,是三閭大夫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的搖籃,相傳屈原被楚王放逐后,姐姐趕回來寬慰他,秭歸因此得名(“秭”與“姊”同)。當年陸游訪游三峽時,也曾在這里感慨歲月的變遷:“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惟有灘聲似舊時。”某個睡眼惺忪的早上,陸游還從船窗觀看了“斗舸紅旗滿急湍”的龍舟競渡。現在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便是由秭歸傳向各地。
如今,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抬高了水位、險灘沉在水底,船只可以一路順暢地駛出西陵峽。峽東口的南津關兩岸山勢直立,如同收束的瓶口般鎖住江水,與192公里之上的夔門遙遙相對,仿佛一首一尾扼守著三峽的門神,也有人把它們比作一對“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的有情人。長江從南津關奔涌而出,水面豁然開朗,“三峽至此盡”,但古人的足跡和詩韻,卻永遠留在了三峽的山水天地之間。
南津鎖鑰
“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地勢險要,是西陵峽的終點,也把守著二百余里三峽的東大門,在這里,長江掙脫了高峽深谷的束縛,驟然舒展,開始了它的中游旅程。
西陵平湖
曾經“波濤愁恐客離船”的西陵峽,由于三峽工程抬高了水位,如今已經是一片“高峽出平湖”的景色,當年令人驚恐萬狀的激流險灘,只能在詩句中尋覓了。
我也說兩句 |
![]() 仙境,支持一下!--草原狼 ![]() 圖文并茂、視野開闊、手法超群。欣賞推薦! ![]()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美文美圖,喜歡欣賞推薦了!---皇城根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