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剛,今年47歲,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總場的一名普通職工。我稱他為“鳥類的守望者”,一是因為事跡的確如此,二是受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書名的啟發。書中主人公霍爾頓想長大后在懸崖邊為在麥田里游戲的孩子當一個守望者,而白志剛則是實實在在的一名12年如一日的濕地鳥類忠實的守望者。
今年冬天的一個傍晚,石河子攝影家王梓林老師來電話:明天是否能一起前往北湖濕地觀察、了解天鵝生存狀況。他還告訴我,有位朋友是濕地鳥類志愿保護者,愿意為我們帶路。這樣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第二天一大早,我隨梓林老師來到了北湖東岸一排白色的磚平房,那就是他朋友的家,而這位朋友就是白志剛,我與“守望者”就這樣認識了。那是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晨,我和梓林老師平生第一次在白志剛的帶領下穿越了整個封凍不久的北湖。雖然危險暗伏,我對白志剛還是表示感激,但他卻說:“要感謝你們!”我不解地問:“怎么講?”他回答:“你們拍攝的一些鳥,幾年后就可能成為歷史了”。我心頭一震,他的觀點竟與我如出一轍,有同事問我:“你業余時間做什么?”我常回答的一句話就是:“為我們的地球作最后的記錄。”那天在與白志剛的交談中,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對濕地鳥類發自內心的熱愛之情。
白志剛是土生土長的北湖人,血液中融著北湖的水,心靈中刻著對北湖的愛。以前,他與許多愛鳥志愿者一樣是捕鳥獵鳥的高手。1998年,一部關于鳥類生存的電視片使其猛然醒悟,用他的話說:這才認識到世界上任何生命都是可貴的。從此,決心做個護鳥人,并發起了水鳥保護志愿者協會。2007年,石河子森林公安局向白志剛頒發了保護鳥類執法證。
2008年年1月的一天,白志剛和同伴將2只瀕臨死亡的野鴨送到畜醫站檢查,被確認是因饑餓死亡。白志剛分析:正值嚴冬,水域面積減少,水鳥覓食面積也相應減少。當務之急是組織人捐獻飼料撒向水面,供水鳥食用。2天后,白志剛和16名志愿者每人購買了20公斤玉米首先撒向北湖濕地。1月10日,白志剛發現1只天鵝臥在冰面上不能起飛。為了不驚動它,白志剛整整守護了4個多小時。天色漸黑,為防止天鵝遭到猛禽等食肉動物的傷害,他和其他志愿者將天鵝救助上岸。這是一只饑餓體弱的成年母鵝,必須在一周內將其喂養調理到恢復體力,再放飛到原地,否則找不到母親的小天鵝和找不到妻子的“丈夫”會不吃不喝在原地等候。一周后,這只被白志剛取名叫“幸兒”的天鵝被調養恢復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1月16日這天,20多名志愿者在北湖濕地放飛“幸兒”,當“幸兒”越過水面歡叫著向遠處的“家人”飛去時,在志愿者們擊掌祝賀聲中,白志剛卻流下了熱淚。
上圖:白志剛與志愿者在冬季巡湖
上圖:被白志剛等救助的大天鵝“幸兒“。
上圖:白志剛擬把這只身體很虛弱的野鴨飼養幾天再放飛。
上圖:白志剛請畜醫為救助起的天鵝檢查。
上圖:白志剛喂養大天鵝。
上圖:白志剛為野鴨拋食。
上圖:白志剛、王秋英夫婦為受傷的天鵝換藥。
上圖:鳥類保護志愿者在北湖濕地拋撒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