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瓦房店市永寧監城在歷史上可謂非常有名,在上個世紀民國時期永寧依然是個古城旅游區,而今這里已經破敗只留下十幾米長的城墻夯土、石塊以及遼東苑馬寺印和永寧監印,還可以窺見600年前一段塵封的歷史記憶。
4月16日我專程趕到永寧鎮,由于工業化的發展,鎮上許多外鄉人,對所謂的永寧曾經古城墻根本不知道,對于年輕人也不太清楚,但偶有知道的。在“老街”上有不少70-80歲的老人,當我問及永寧城古城墻的時候,一位姓劉的大爺,趕緊抓住我的手,熱淚盈眶。大爺今年70歲,他說他小的時候在這古城墻上藏貓貓、玩耍、奔跑,如今全部破壞了。在老人的帶領下我來到永寧古城墻僅存的一段城墻夯土,這里是東門那邊的一段墻體,高約4米,長十數米,夯土旁邊散落這一些墻磚,城墻上邊有典型的城墻凹槽。一位從外地來此的中年人說:“我來這里有兩個月了一直在找“雞名谷”的地方,這城墻夯土是用豆漿、白石灰和黃泥制成。“
因為永寧監城是我國古代四大苑馬寺之一,所以關于永寧監城歷史記載比較多,但是作為永寧所在的大連卻鮮有人知道這座古城,一提古城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復州城、金州,還有人把旅順也算上,孰不知永寧也是一座古城。
劉大爺說,在殘存城墻遺志邊上那一家院子圍墻都是用城墻磚壘起來的,這戶人家是從他鄉過來的,如今此人已經犯了腿病。永寧古城有兩大姓,可謂:劉半澗、韓半澗。
隨后劉大爺帶我來到原先的東大門,這里有不少老人,老人們說當年東大門城墻高8米,其中大門在1958年的時候被拆掉后按在復州城古城上,后來復州城也被拆掉了。
從“老街”走過,一些老房子都被新房子代替,但是還有不少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房子。老街上曾經最繁華的地方就是老爺廟門前小廣場,這里有原先有兩根石質旗桿子,每根有6節,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后來旗桿子的石柱子成了公社門前石柱,廣場上原先有舞臺用來演戲。
在老爺廟后身一個墻根垃圾堆里,劉大爺從泥土里掀起一塊石碑,真可謂掀起歷史的塵土。
破壞古城墻者死傷數人
經過輾轉我找到有相關永寧古城比較詳實文字記載的作者韓廣茂老先生。
韓老先生說:“關于永寧古城一些歷史資料不用說大連,就連瓦房店博物館都很少,只有省里有 些介紹。永寧古城破壞是1958年,當時破四舊,全公社號召18個村都來扒城墻,用了3-4年的時間才扒完,用扒下來的磚砌豬圈,如今許多家圍墻都是城墻的方磚,而且弄堂不時都能看到散落在墻根邊上的城墻磚。有的磚上還刻有文字。在拆城墻過程中還死過人,從底下挖墻角,城墻倒塌,一位姓張的年輕人死亡,傷數人。古城墻曾經保留了三樣東西,一個是東門城墻名稱牌碑、一個是韓世泰傳下來的寶刀、再一個遼東苑馬寺印。”
許多當地老人的說法都驗證了韓老先生說法的確屬實,比如永寧城墻破壞是在1958年,在西城門附近果然看到了刻有“西”字的墻磚。
另外了解到,永寧澗城最早建于唐朝年間(750——800)年,據史料記載,原為土城,幾經修復。后來永寧監城于明朝永樂五年(1407)設立遼東苑馬寺。永寧古城共三個門,即東、西、南門,南門外既是水道,與大海相通,如今這里經歷還邊也就8里地。在原先西門的地方有個用城墻砌成的旱廁。再望南有口井,井外有導水槽,井水水位挺高。(韓永昭主編的《永寧澗焊氏祖譜》。)
在這些老人眼力這些都是寶,希望古城能修復。1993年永寧監城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保護碑已經“灰飛煙滅”。
資料:永寧監
明代城址,位于瓦房店市永寧鎮,遼代稱永寧縣(遼初將吉林永寧一帶居民遷至此地定居,并以原地名設縣),今稱永寧澗。始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城周長1100多米,筑有三門。永寧監有永祥寺,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600多平方米。城內還有文昌廟、真武廟、玉皇廟、龍王廟、天后宮,清初被廢棄。
-
(92.4 KB)
上傳于:2012-4-17 23:26
-
(69.14 KB)
上傳于:2012-4-17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