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歸來,云淡風清。
沒有朱檐碧瓦,雕梁畫棟,沒有奇花異草,精致園林,西溪除了水,還是水。水是一張密密的網,河港、湖漾、魚塘縱橫交錯;水是靈魂的觸角,水延伸到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故事、文化也應景而生。
初涉西溪,小徑中梅花寂寞,翠竹幽冷。踏著青石板,穿過一叢又一叢蘆葦,來到渡口。候船處是一個茅草大棚,粗糙、堅實的麻繩繞在草棚四周。一只頭尾尖尖的小木船擱淺在棚邊,時光頓時回溯。一種原始的村野的氣息撲面而來。
舟行片刻,冷靜幽僻的感覺方始散去。水明如鏡,岸邊青青的草、知名的、不知名的叢生的灌木、藤纏絡的樹、樹開著的花,那樣繁盛,層出不窮。嫩柳搖晃著柔軟的腰肢,野花怯怯卻無比快活地開著。一些高大蒼勁的樹,裸露的堅實的臂膀向藍天奮力張開,是一種直面寒冬的凜然的姿態。可樹的“腋窩”里卻有一只只鳥巢,那是小小的遮蔽風雨的家,又令人的心柔軟而充滿溫情。水面有野鷺俯身掠過,又像箭一樣沖向岸去。一只喜鵲在枝頭唱,滿船人的興致頓時高起來。還有那種頸部漂亮的水禽,人們為是野鴨還是鴛鴦爭論不休呢。“我要劃船”一個男人在喊。又一個男人回憶他小時候在家鄉,把船劃得四處轉圈卻不前行的無奈。船在駛向西溪的深處,我們的話在打開,心也在打開。
上了岸,還是石板路,我們為路邊一片淡紫色的野花瘋狂,為一棵樹,一座橋,一戶關門落鎖的民居(居民已經遷出)而心動。孩子們蹦蹦跳跳。這是原生態的透著天然野趣的春天。我兒時的故鄉和心靈中隱秘的樂園也是如此。久違了的親切的氣息,正從每棵植物,從每一處泥土的深處散發出來。
可是,西溪僅僅是一個原生態的農耕濕地嗎?幾十年前,這樣的景象,在江南的農村隨處可見。杭城的人,為什么說“居西而貴”呢?為什么還要在濕地前冠以“文化”二字呢?據文字介紹,西溪漢晉始起,唐宋發展,明清全盛,民國時衰落,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凈土、世外桃源。一些達官貴人也在這兒開創別業。宋高宗、康熙、乾隆都曾來過西溪,留下詩詞。在船上,我們看到岸邊的幾處屋舍,白墻黛瓦,檐角微翹。河港交叉處小橋玲瓏,柳色含煙。草堂、水閣、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聽解說時,耳邊是那樣清雅而富有詩意的名字。梅花、翠竹、蘆葦……到處是不一般的氣質。即使在一派鄉野的情境之中,還是感到一種高雅、超拔的東西。現在,我們走過小橋,走過竹籬,走過空蕩蕩的民居,就要走向那些歷史的詩篇中去。
來到深潭口,在三棵百年老樟樹下時,我們覺得,西溪的歷史人文漸漸露出端倪。寬闊的水面,深不可測,是龍舟競渡的地方。“龍舟勝會”四字據說是乾隆皇帝御賜。一條河渚街,酒樓、茶肆、繡坊……七店八鋪,一應具有。糕團店內有墨綠的艾青團,餐館里飄出江南小吃的氣味。杭繡、折扇、竹編,無不體現出民俗味道。在蔣相公祠堂內,有一座精致的古戲臺。蔣村,曾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我們去時,西溪越劇團在古戲臺上演《血手印》。不知是他們在排練還是有意滿足觀眾的好奇,演員穿著便裝,可唱白,動作和臉上的表情,卻絲毫不敢怠慢。在一個陽光晴好的初春的下午,我們伸長脖子入迷地看著,嘴里嚼著龍須糖,一種塵俗的暖融融的情味籠上了心頭。
后又去高莊。高莊是康熙寵臣高士奇的宅地。康熙皇帝對這位親政后自認的并非兩榜出身的老師十分敬重。雖然圣恩隆厚,高士奇還是懼怕流言,激流勇退,兩度辭官歸田。康熙南巡時,高士奇在西溪接駕。康熙以皇帝之尊,卻稱高士奇為“故人”,而且賜高士奇“竹窗”二字,并有御制詩一首:花園路幾重,柴桑出沃土。煙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這首詩,概括了西溪的景色特點。現恢復的高莊由高宅、竹窗、捻花書屋、桐蔭堂、蕉園詩社等建筑組成。水邊的樓閣、花園清靜、別致、脫俗,讓人百看不厭,心無旁騖,名利之心俱淡。我想,恩寵無比,權傾朝野的寵臣高士奇,飽讀詩書,在書畫、史學方面都有造詣的文人高士奇,同樣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的不幸的高士奇,在這西溪的煙水和蘆花中,聽雨打芭蕉的聲音,不知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短短半天的行程,無法走遍西溪。但我知道,這水邊的任何一處屋舍,都有故事,都曾棲息過一顆顆向往寧靜的心靈。有的,讀書樂道,耕讀自娛,把這里當作永恒的家園;有的,功成名就,退隱于此;也有的,身在名利場,卻眷念桑樹蓼花,晴雨煙霞,不時光顧這里。想到尚在修建中的洪園,錢塘望族洪氏家族,在西溪繁衍生息了600余年。西溪書樓“五世藏書”更是杭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見證。近年來,掀起土默熱的紅學熱。土默熱認為,戲劇家洪昇是《紅樓夢》的真正作者,而洪昇所在的西溪,就是書中大觀園的原型。西溪的蕉園詩社,是由十二女子組成。“西泠十二釵”就是大觀園女子的雛形。不管這種“猜謎式”的研究是否符合學術規范,但是,西溪因此“泛紅”。真不知是西溪沾了土默熱的光,還是西溪璀璨的歷史人文觸動了土默熱的心弦。
終于我明白,西溪有兩個家園。在原始生態被破壞、逐漸消失的今天,我們渴望著那一方童年的樂園。那里水流清澈,桑麻成行,民風淳樸,天清氣朗。其次,中國歷代的讀書人,一面盼望自己步入仕途,建功立業,一面又向往寧靜淡泊的生活。西溪也是文化人的精神家園。鄉野民風和士大夫文化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不同的人都找到了靈魂安放的地方。
西溪,且留下。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