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楊梅酸甜,千畝河灘連天,百頃濕地蜿蜒,十公里景觀大道聯心間,三洲人民頌黨恩,道不盡欣喜振奮和感慨感恩!”這條春節期間的短信,道出了長汀縣三洲百姓心聲,人們從中感受到三洲從荒山到綠洲到濕地的嬗變。
三洲鎮在上世紀80年代,水土流失面積達4.95萬畝,占山地總面積的74%。土壤貧瘠,水旱災害頻繁,群眾生活貧困。
如何使荒山變綠洲?1993年,縣林業局在三洲荒山上試種東魁楊梅50畝,經過幾年培育,產出的東魁楊梅早熟、味甜、個大。2000年,三洲鎮出臺了“連片種植楊梅50畝,每畝補助300元;連片種植500畝的,由政府出資修通果園道路”的扶持政策,農民踴躍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及發展楊梅產業,全鎮水土流失面積下降到現在的1.7萬畝。全鎮楊梅面積達到12600畝,2013年實現楊梅產值近7000萬元,實現了從荒山到綠洲的可喜轉變。
在習總書記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兩次重要批示的鼓勵下,三洲水土流失治理走上“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的科學發展之路。2012年7月,三洲濕地生態公園拉開建設大幕。
在國家林業局濕地辦的指導下,三洲濕地公園擴大面積,提升為汀江國家濕地公園,范圍上至河田下至濯田共590公頃,目前已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和公示,獲批開展試點工作。公園核心區位于三洲鎮,面積約100公頃,設置保育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
三洲鎮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配合中建海峽建設發展公司,加快汀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步伐。全長12.6公里、被列為龍巖首條生態示范路的河田至三洲生態景觀道路全線通車;汀江擋河壩和生態護堤全面開工;僅用6個月完成了公園征地、電瓶車道、排水溝、人工島、木棧道、登山道、路邊綠化及三個景觀壩的主體建設,現正在推進周邊景觀改造和植被種植。
如今,走進汀江濕地公園,只見湖堤修葺一新,湖上碧波蕩漾,岸邊葦枝叢生,水鳥游弋。沿電瓶車道一路前行,小徑兩旁綠樹成蔭,水面上新建成的觀賞棧道蜿蜒曲折。身臨此境,你會覺得和大自然如此親近,頓感心曠神怡。這個曾經的“晴三天,鬧旱災;雨三天,鬧洪災”水土流失區,正實現著從荒山到綠洲再到濕地的嬗變。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