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鄭國渠,可不能顧名思義。它不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一條渠,而是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設計主持修建的一條渠。
從鄭國渠而言,歷史老人其實很幽默。它本是韓國(戰國七雄之一,不是今天的大韓民國)為了拖垮秦國而為秦國量身定制的一個餿主意——“疲秦之計”,卻最終肥沃了關中平原,讓秦國加速崛起,反而加速了六國的滅亡。
歲月拂去一切的歷史迷霧。鄭國渠,最終因澤潤生民,利濟千秋,而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位于張家山谷口的鄭國渠渠首原址,早已湮滅于水利工程的歷代更替之中,而今,隨著涇河河床逐漸沖刷下切,只留下自南而北的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的渠首等仍部分保存著原樣。
關中平原流淌著兩條大河,一條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一條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它們哺育大地,賦予八百里秦川濃郁的人間煙色,應運而生的水利工程,更是賜予這片土地特別的鄉土風情,也把人類文明一代代推向新的進程。
公元前那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興水利,發生于戰國末年。
當時,關中是秦國的后方基地,在兼并戰爭十分激烈的當口,秦國迫切需要發展農田水利,提高糧食產量,從而增強經濟力量。而關中降雨量較少,又集中于陽歷7、8、9三個月,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客觀上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眾所周知,韓國等六國被勇猛善戰的秦國打得難以招架。尤其是韓國,因為國力孱弱,又是秦國的東鄰,更加遭罪。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采取了“疲秦”策略,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游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以發展秦國農業,其實是要耗盡秦國實力。
秦王嬴政終究采納了鄭國的建議,并任用他主持興建這一工程。雖然之后韓國陰謀敗露,但富有遠見的嬴政依舊重用鄭國,歷時十年,修完全渠,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涇水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農田的水利工程。據《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記載,它的渠首工程,東起中山(后稱仲山),西到瓠口(谷口),兩地隔著涇水,東西相望。
鄭國渠正是從瓠口取水,像一根長長的吸管,穿過關中平原北部,把涇河和洛水連接起來。
據史料記載,鄭國設計的引涇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的地理和水系特點,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讓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
為保證灌溉用的水源,鄭國渠采用了獨特的“橫絕”技術,就是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濁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灌溉。鄭國渠最著名的石川河橫絕遺址,在陜西省閻良縣的廟口村,至今,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仍然可以找到鄭國渠同石川河交會的河灘地。就是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
鄭國渠是一個有壩引水工程。據記載,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發現了當年攔截涇水的大壩殘余,它東起涇水東岸以東1800米的高坡,西迄涇水西岸以西100多米王里灣村南邊的山頭,全長2300多米。河床上的350米早已無跡可尋,而其他殘存部分,歷歷可見。據測定,這些殘部底寬尚有100多米,殘高6米,可見當年工程之宏偉。
鄭國渠的渠道,根據古書記載和今人實地考查,大體說,位于北山南麓,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東,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等水相交。
渠建成后,經濟、政治效益顯著。《史記》、《漢書》的記載都差不多:“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
西漢定都長安,關中是以糧食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給地,同時又是開拓西北邊疆的基地,肩負著提供糧秣的重任。因此當時在關中掀起了興建水利的高潮,短短幾十年中,穿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在歷史長河中,關中水利由三大渠系組成,即以涇水為水源的引涇渠系,以渭水為水源的引渭渠系,以洛水為水源的引洛渠系。在西漢時期,這三大渠系已基本形成。而鄭國渠和白渠都是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最重要的農田水利工程。
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從而使秦國的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皆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