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塞罕壩
孫閣
我最大的愿望是想去你們那里的塞罕壩。從國內任何一家中文網站搜索‘塞罕壩’三個字,無論是新聞、圖片、還是網站,關于她的內容有萬條之多;我們這里的攝影家們最喜歡拍攝的風光就是塞罕壩;我的詩人、作家朋友多次向我炫耀他們去塞罕壩的經歷;愛好旅行的朋友給我多次推薦塞罕壩;塞罕壩有何等魅力竟然受到了這么多人的推崇,我一定要親自去體會。”廣州一位打電話給我
朋友的電話撩動我的心弦,我再一次動筆寫我心中的塞罕壩。
聽塞罕壩、看塞罕壩、說塞罕壩、寫塞罕壩,每次去塞罕壩,不一樣的情感流淌、不一樣的真情表白、不一樣的見聞收納,俱凝結在筆端,我寫道:美哉、塞罕壩!!!
從首都北京出發,沿著清帝開發出來的古老 ‘御道’,一路驅車北行,穿越燕山山脈,直抵蒙古高原的南端,就能到達蒙語中意為“美麗的高崗”的地方―――塞罕壩。
河北省林業局直屬機械林場、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里即有草原、又有丘陵;既有森林、又有濕地;既有天然造化的風景,又有人文締造的傳說......
來到塞罕壩、走一路、看一路、感受一路,發自內心的感喟:美哉!!!
有人做過一項統計,中國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有一支生力軍―――攝影人。在這個圈子中能被稱之為“家”的數以百萬計,在這個用鏡頭和光影詮解人間萬象的特殊群體中,聽說過、到過、拍攝過塞罕壩的達到了90%以上,塞罕壩把一批攝影人成就成了攝影家,緣于塞罕壩的美麗風光。
塞罕壩的風光之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春天的塞罕壩,沉默中孕育著無限的生機。
地處平均海拔1400米的高原,這里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每年6月初,和煦的春風才會悄悄地吹去落葉松上的浮雪,還其一絲翠綠。
就像詩人寫道:林間、溪畔,聽歡快笑聲,呢喃低語。
塞罕生物在初春時節迸發出厚積而薄發的嫩綠,沉聚了漫漫長冬的力量催生的新綠無論在畫板中、鏡頭中都有別樣的魅力,就如一句小品語言“濃縮的都是精華”用于此處貼切無比。
夏天的塞罕壩,一個“綠”字表述她已不足以涵蓋點滴。綠的是松、是樺、是楊、是草,青翠欲滴。漫無邊際的綠的林海,幽深得裝下整個天地;廣袤的大草原,“油綠”這個寫意的詞最為貼切。
各色的野花裝點著深綠、淺綠、油綠、墨綠的大地,萬綠叢中一點“紅”、一點“粉”、一點“黃”、一點“紫”,諸多調色盤中藏著、掖著的色彩都無法描繪著這美麗的高崗。
天高、云淡、水墨(幽深而清洌的湖水只有用墨色來說明她才夠味道)、山幽,一切都活起來了,大地披輕紗慢舞、湖水唱情歌伴讀、流動的云彩反而成了點綴。我的老師,著名作家莫言、詩人劉小放在我陪同的那個夏季見此景曾不再矜持起舞放歌。
秋天里的塞罕壩,就象一張油彩畫用盡想像中的所有顏色。經歷了春之萌發,夏之成長,高原在這個時候才放慢了腳步。
塞罕壩的秋,有人說要從7月下旬開始,更多的理由是因為她的“體溫”讓人沒有體會到夏的酷熱,道出了來塞罕壩度假的人們最貼切的感受“爽”。
塞罕壩的秋是多彩的,一幅獲獎的攝影作品“壩上金秋”拍出了壩上秋的美麗,但標題中一個“金”字絕不能道出壩上之秋的色彩。金色的金蓮花漫山遍野、雪白的干枝梅無語卻在爭奪觀者的眼球、黃的野罌妖野著又透著羞澀,黃的楊、白的樺、綠的松、火紅的五角楓、還有粉色的、墨色的、紫色的精靈們。
塞罕壩的秋是靜的,清流遠去,松濤低語,牽動著人們的思緒。旅游的人們摘下一片火紅楓葉權作書簽,把無限的暢想存留成永久的記憶。
冬天的塞罕壩,僅以黑白兩級的色調,就足夠展現著它的妖嬈與神奇魅力。
塞罕壩的冬是最純潔、最漫長、最安靜的冬。藍天襯托之下招搖著冰清玉潔、粉妝玉砌的美艷世界,銀裝素裹,雪凇玉樹,美得冷艷,美得純潔,美得有如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塞罕壩之美,美在其多重的文化淵源。早在戰國時期,歸屬于燕國,讓這里漢家文化根深蒂固,把中華文明牢牢地扎根于燕山的峰巒之中。
到了清代,康熙帝在蒙古高原與北京之間的承德,建立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為了讓其子孫承繼演兵習武之祖訓,在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之間建立了一處北巡狩獵場,即為皇家獵苑---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作為清帝的軍事演兵場,多少年來承接了豐富的滿蒙文化。敕勒人高歌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里有其痕跡;滿蒙鐵騎開疆保土、連揚戰火,這里也有痕跡。
站在塞罕壩上最高點的“點將臺”上,登高遠眺,北面蒙古高原一望無際;南面越過冀北山地則是遼闊肥沃的中原大地,腳下是通往京師的咽喉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年,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就是站在這里,北控蒙古,南制天下,恩澤邊疆,把一個王朝強盛的軍力傳遞給四面八方,康熙帝以這里為支點,建立起了一道民族團結萬眾一心的牢固邊防。
歷史的風云掠過坦蕩無垠的草原,也給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當年旌旗獵獵,戰馬嘶鳴,“肄武、綏藩、狩獵”留給后人是深厚的文化內涵。清振遠大將軍佟國綱戰死的地方有一片湖,當地的百姓把平靜的湖稱為將軍泡子;康乾盛世的一個多世紀里,清代的幾位帝王北巡狩獵105次。他們每年點將的石臺現在仍然被叫“點將臺”;還有亮兵臺、十二座聯營、塞北佛石廟、乾隆殪虎洞、翠花宮、扣墾墳等歷史遺跡,今天都傳遞著美麗動人的傳說。
人已逝,傳說留傳。
今天,嶄新的生態文化在塞罕壩更有最吸引人的魅力。三代塞罕壩建設者把經歷戰火之后變成不毛之地的塞罕壩變成了今天的森林公園,總面積142.6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達到了110萬畝。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白樺、山楊、柞樹、五角楓等構成了森林的主體,600多種植物讓這里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基因庫;獐、狍、鹿、狼、野豬、狐、豹、野兔、禽雞等和各種鳥類成了這里新的“居民”。
塞罕壩也成了以 “生態、皇家、民俗”為特色的森林草原生態旅游度假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是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生態旅游示范區”;2002年跨入了AAAA級旅游景區行列。2005年在由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旅游商會等聯合主辦的“中外旅游品牌推介活動”中,被評選推介為中國最佳森林公園。2006年被環球游報推介為“中國最值得去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塞罕壩如今已成為了具有完備旅游設置的風景區,60多家星級賓館和特色飯店讓接待能力,滿足著不同游客的需求。開篝火晚會、烤全羊席、看滿蒙歌舞豐富傳揚著旅游文化。
塞罕壩的文化是多元的,塞罕壩的旅游更是多元的。可組團一日兩日攬勝,可自駕游多日游在此怡情;春看綠、夏賞花、秋看百色風光冬賞雪;可飆車狂野、可縱馬馳騁、可漂流探幽、可滑雪放縱,能玩的這里都有、能靜、能喧、能酒、能歌。
一位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曾經這樣評價塞罕壩的文化“漢、滿、蒙文化大聯合,草原風情和森林生態內涵互補充,塞罕壩是獨一份。”
有人說,九寨溝水美、黃山山奇、長白山神秘。這些都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奇跡。而塞罕壩之美麗風光有天然饋贈,更多在是人類建設的偉績。
到過塞罕壩的人都知道“一棵松”的故事。有了一棵松,有了劉琨等林業部領導的英明決策,有了王尚海、劉文仕、李興源等一批無私的建設者,才有了今天的萬頃森林和激勵后來人奮進的故事。
到塞罕壩多次采訪,每次都能聽到第一代、第二建設者訴說著塞罕壩“先治坡、后治窩”的歷史背影,聽他們說“會戰馬蹄坑”的輝煌,聽他們說住地窨子、吃刀砍凍土豆、雪水和苦力的“甜蜜”往事,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報怨,而是懷念和留戀。
這是何等的境界和胸懷,這種精神伴著他們的青春、甚至于生命的代價影響著子孫、昭示著后人。汗水的澆灌才回歸到“烏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蓮遍地生。最愛多情白翎鳥,一雙飛近馬邊鳴。”的美麗情景。
多少文人墨客來到塞罕壩,作家詩人峻青、袁鷹、劉芳、何申、劉章等,他們從風光中寫人、從記憶和自己的感悟中寫塞罕壩的奮斗史,“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奮斗者的戰場”這句流暢的語言留在中華文字的記憶之中。
我看到過許多游記,好多美麗的散文。在網絡和書籍中,有數以億計的贊美風景區的好文。,拋開或者立足于風景之外寫艱苦奮斗精神的,塞罕壩著的筆墨應該是最多之處,這也是這塊天然加人造的美麗景觀的與眾不同之處。
一位到過塞罕壩幾十次的攝影界的老前輩,拍攝塞罕壩出了若干的精品。他由衷地說“有人說塞罕壩的攝影題材讓我拍絕了,實在找不出新意。這種說法錯誤之處不僅僅在于沒有發現塞罕壩的風光之美,更在于沒有發現塞罕壩人的精神內涵之美。如果拍塞罕壩人的精神境界,一輩子也拍不絕。”
在塞罕壩旅游的人、采風的人、采訪的人,甚至于過路的人,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塞罕壩的人最實在,在他們那里旅游,他們有好酒好菜是先給客人的,不欺生、不宰客,他們身上有一種永恒的美德。”
四十五年前的今天,塞罕壩迎來了頂風冒雪的第一代建設者,他們和兩代后來人把不毛之地恢復而且再造了今天的迷人風貌。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塞罕壩有了不小的成績。成為了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小徑材基地,成為了塞北地區的富庶之鄉,成為了弘揚中華文明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基地。
一位領導同志曾經這樣評價塞罕壩,“塞罕壩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集合體。”
其生態地位不可忽視。數十萬公頃的森林遮天蔽日,尤如一道綠色的長城,阻擋著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移,護佑著首都北京的藍天;碩大的綠色水庫,供應京津的高大“水塔”涵養著中國北方幾大城市以及天津人民賴以生存的灤河、遼河之源;具有森林、草原、濕地交錯區生態系統的典型性,是我國高原高寒地帶少有的生物多樣性富集區。
塞罕壩有600多種綠色的植物,覆蓋著高達90%的原野山川,有300多種飛禽走獸棲息在這片生態樂園。動植物資源的稀有性、珍稀性、自然性和學術性又在鞏固著精神文明的基礎。
每次采訪,每次新感覺,塞罕壩步步緊跟時代步伐在建設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
現任領導班子是一種最佳搭配,塞罕壩的第二代建設者的代表穆振堂如今是林場總場的黨委書記,以資深的閱歷、極高的威信、豐富的管理經驗在坐鎮老區;新生代的第三代建設者杰出代表劉春彥是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頭腦機智、思路開放、經營理念超前,有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老少配的領導班子如今是河北省林業系統最和諧的領導班子之一。
與兩位領導交往,處處可見代表塞罕壩人優良品格的外溢。
繼承和發揚塞罕壩精神的同時,又在實現著塞罕壩精神的與時俱進。保護著珍貴的資源、保護著祖宗的基業、而又尋求著更大更長遠發展的新思路。
防火、防蟲,保護森林資源是主業、是共識,在塞罕壩雷打不動的真理。
不破壞資源而有效地利用資源,他們選擇了適度地發展生態旅游。著眼于長遠發展,他們規劃了保護區、核心區、旅游區,并為之建設了保護藍圖。
他們明明知道把一些地區劃為保護區、劃為核心區,把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等等舉措會失去一部分旅游資源,從而會減少他們的旅游收入。但是他們毫不猶豫地走出了以保護以主題的堅實的每一步。
唱塞罕壩,除了塞罕生靈,誰也唱不出塞罕壩的味道。“夕陽紅”老干部合唱團唱遍河北,唱響全國,唱的是精神,唱的是品格。這里的動植物都在唱,或輕吟淺唱、或昂首高歌,都是以不變的清純,爛漫的色彩,永遠的生命,牢牢地牽系著塞罕生靈對這塊熱土的依戀、贊美和向往。
寫塞罕壩,誰也寫不過塞罕壩自己人。他們不是用筆,而是用傳承艱苦奮斗的精神、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布局在寫著明天。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