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張掖,就愛上這片濕地
紅樹林,白蘆葦,云深鷗鳥飛。
高原藍,江之尾,風清山迭翠。
天地人,分不開,相逢酒一杯。
最美上善若水,楊柳含煙綠風吹
水潤萬物生輝,一葉小船入夢
萬點波光嫵媚,荷香深處不思歸
最美上善若水
8月26日,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攝制組拍攝制作的50集大型系列片《美麗中國•濕地行》第26集《張掖—冰火黑河》在央視播出在張掖市引起強烈反響。該片深刻揭示了張掖人民與黑河濕地極為密切的依存關系;深入解讀了干旱半干旱地區張掖黑河濕地存在的重要意義,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段話:
——《轉型張掖——生態經濟之路》
張掖自古就是一座坐落在濕地上的城市,境內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僅甘州城區北郊就有保護完好的天然濕地3萬多畝。盛夏,張掖大地繁花似錦,黑河流域濕地披翠。行走在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曲徑通幽的棧道上,兩邊蘆葦青青、蘆溪片片、流水潺潺,遠眺祁連山、白雪皚皚,近觀甘州城區田疇如畫、高樓聳立、湖光倒影,一派“高原濕地”、“清涼之都”美景,無不讓看慣了大西北荒漠戈壁的各路游人,嘆為觀止:“金張掖真不愧為‘戈壁水鄉’、‘濕地之城’、‘塞上江南’”。
張掖南依祁連山脈,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發源于祁連山北麓的黑河,孕育了張掖這塊沙漠中的綠洲,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稱。“一山一水”,既孕育了“金張掖”輝煌的歷史,也承載著“金張掖”燦爛的未來。
最新濕地遙感圖顯示,近20年間,我國濕地總面積銳減了11.46%,由1990年的36.6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08年的32.4萬平方公里,而這20年,也是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日益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的20年。例如,1992年,我國簽署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濕地公約》,成為締約國;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表《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首次明文規范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
看完《冰火黑河》之后,有感于張掖大美風景的同時,我恍然明白到,原來綠洲就是濕地。如果說綠洲是生命的搖籃,那么比綠洲面積更大、分布更廣泛的濕地無疑就成為了我們的生命之基。看著日漸消融的冰川,看著日益擴大的沙漠,看著年年干旱的土地,看著越來越小的草場,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涌上心頭。即便大部分人都能說出“濕地是地球之腎”這樣一句話,但多年來,張掖人民對濕地的關注太少了,我們這片濕地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濕地晚霞/安維民 攝
今天,人們已經意識到,過去向張掖黑河濕地索取太多,現在已經到了該償還的時候,2006年張掖市開始恢復濕地的工程,近10年來,一共有548平方公里的濕地得到恢復。
劉宗新 攝
寸土寸金的張掖城區,僅城區北郊就有保護完好的天然濕地3萬多畝,有一塊難能可貴的濕地,加上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打造——國家濕地公園,這不得不說是張掖人的福氣。但濕地該如何進行保育?生態保育是否就是簡單地圈起來不去人為破壞?如何讓城市經濟活動與環保議題不矛盾并相互補足?前不久“綠洲論壇”上國內外專家都給了好的意見和建議,但要真正做到保護這片濕地,張掖人民還任重道遠。近年來,全市圍繞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宜居宜游”,倘若有一日,張掖沒有了這20萬公頃的濕地,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就像《冰火黑河》節目提到的:
“當人們面對一片生消失的濕地時,人們往往會真切的感受到,有濕地才有人類的生存空間。面對未來,我們無法預測全球氣候的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張掖綠洲的影響,但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所做出的一切,都代表著他們朝著最好的方向努力。”
愛張掖,就愛上這片濕地
我也說兩句 |
![]() 哪個草包把張掖濕地拍得這么荒涼?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