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氣候變化是否歸咎于人類活動,目前科學界仍有不同看法,但大氣環境狀況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沒有爭議的——與其依賴風力驅散污染,不如直接控制污染本身。APEC會議期間,如果不把污染控制在最小限度,即使風電場停運,霧霾恐怕也難以避免。
“氣候”和“大氣環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大氣物理特征的平均狀態,后者指生物賴以生存的空氣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把關注范圍從“氣候”擴大到“環境”,有利于擺脫不確定因素的糾纏,抓住主要矛盾,促使問題得到系統解決。
當今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絕不止于碳排放問題,而是要素分布全面紊亂的系統問題。把全部問題聚焦于碳排放,實為一種孤立片面的思維方式,可能事倍功半,徒耗大量寶貴資源。因此有必要把“工程與氣候”這個問題改為“工程與環境”問題,使討論更有現實性和針對性。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大型活動,任何工程都會使自然要素重新組合,特別是重大工程,那更是傷筋動骨。如果不計后果,結局一定得不償失。蘇聯中亞引水灌溉造成咸海萎縮,埃及興建阿斯旺大壩引起尼羅河三角洲退化。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工程的起點屬于綠色,但卻由于興建不當而走到反面。比如,干旱地區造林的初衷是保持水土,但只有在降水量與蒸發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區,造林才能達到目的,否則只能加劇水源消耗,產生新的荒漠。風電水電開發有利于減少碳排,但風場密集排布,會使氣、水、聲等環境要素畸變;采用密集筑壩引水獲得落差,會造成大段河床干涸。當地生物的生存條件因之喪失,從而導致物種毀滅。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通過相生相克作用,形成了一種休戚與共的網絡關系。生態鏈索斷裂的后果,不僅表現為野生植物和動物資源的消亡,而且還表現為未知病毒和病菌的蔓延,這些對人類都是滅頂之災。
社會發展總是要利用自然,但不能以基本自然過程的喪失為代價。青藏鐵路在生態保護方面樹立了一個榜樣,其基本思路就是在自然面前盡可能退讓。工程立項應該進行包括生態風險在內的風險評估,包括風險的可預測性、可控制性和可逆轉性。“環境”和“生態”從語源上看是一致的,但用生態評估來取代環境評估,有利于使整個生態系統的所有要素和關系都納入視野,避免把生態指標簡化為環境污染和地質災害指標。對工程項目建立生態責任的終身追究制度,是防止生態災難繼續擴展的治本措施。
技術風險急劇增高的根源,在于對技術享受的狂熱追求。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說過:“人的需要無窮盡,而無窮盡只能在精神王國里實現,在物質王國里永遠不能實現。”所以環境問題不可能依靠技術措施最終解決,建構資源節約型經濟是保持社會和自然動態平衡的唯一出路。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歐陽志遠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