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中國水塔、亞洲水塔甚至是地球水塔,在氣候變化、水資源日益危機的形勢下,青藏高原更加受到全球的關注。 “
氣候變化的最顯著標志是冰川融化,甚至消失,危及到人類生存。而中國的青藏高原是受氣候影響,變化最為劇烈的區域之一。”巴黎時間12月4日,正在當地參加“2014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地質專家、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說。(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青藏高原是中國水塔、亞洲水塔甚至是地球水塔,在氣候變化、水資源日益危機的形勢下,青藏高原更加受到全球的關注。
近30多年間,楊勇每年都要多次前往青藏高原特別是三江源地區考察。他告訴記者,“我已經走遍了青藏高原的亞洲6大河源的冰川水系,豐富的氣候、冰川信息讓我眼花繚亂,但也讓我憂心忡忡。”
地球演變最為劇烈區域之一
第一財經日報:早在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就報告: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到2035年將面臨消失的危險。但也有科學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結論有夸大危機的嫌疑,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化是大自然的正常循環,沒有必要產生恐慌。你對此怎么看?
楊勇:一直以來,圍繞氣候變化的討論就存在著爭議,特別是對氣候變化機制的科學解讀有更多的說法。更為令人困惑的是,由于缺乏強有力科學支撐的氣候談判,各國實際上是在為利益而爭,這樣下去,氣候談判可能會迷失方向。
科學界一直都認為,青藏高原是地球科學的前沿,是地球演變最為劇烈的區域之一,有許多關鍵重大問題有待突破,在沒有得到答案之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的,甚至會給自己孕育災難。
我們想象不到冰川前進或后退給已遍布地球各個角落的當今人類所帶來的影響和危害。但是,通過青藏高原大量的地質、冰川信息的復原,我們仍然可以描繪出這種變化所產生的景象。
日報:那么,你在這么多年的考察中發現了什么?
楊勇: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的雅魯藏布江源頭杰馬央宗冰川下,在距離它10余公里的熱不杰錯盆地。我們看到了小冰期冰盛時期冰川前進時留下的終磧垅,覆蓋了盆地數十平方公里面積,現在的盆地是一片干旱的荒漠。
在波浪起伏的終磧垅緩丘上艱難前行,我們到了杰馬央宗冰川,眼前展現的冰川比1998年我們看到的景象變化很大,冰川前沿冰舌陡坎已經變成斜坡,并在前端形成了一個大冰湖,12年間大約后退了近400米。
今年的觀察發現,格拉丹東西南坡和藏北腹地普若崗日巨大的冰源群在10份的中午前后冰川表面溫度一般都在30度左右,地面環境氣溫在40度上下,最高的可達46度。初冬季節,那里沒有下過一場雨雪,持續的酷熱高溫烤灑著冰體,融化的水流把冰川表面刻出一道道深深的冰溝和冰河谷,有的已泡蝕到冰床下的基巖,冰川下不斷傳出石頭的碰撞聲。
東喜馬拉雅北坡雅礱河谷兩岸可以看見高懸的階地殘跡物,說明那是氣候暖期冰川融化洪水曾經到達過的位置,易貢藏布21世紀初始的那次冰雪融化而導致的特大型山體崩塌堵江潰決形成的高坎階地還歷歷在目。
荒漠化和戈壁化加劇
日報:為什么會出現那些變化?原因是什么?氣候變化引發的因素到底有多大?
楊勇:藏高原氣候變化的機制和影響是錯綜復雜的,人類要應對的是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退縮——雪線升高——極端氣候頻發——各種自然災害加劇——青藏高原氣候調節功能減弱——荒漠化、沙漠化擴展,同時活躍的地質活動相伴而來的地震、地質災害共生。我認為,氣候變暖時期將生成一系列災害鏈。
青藏高原是中國水塔、亞洲水塔甚至是地球水塔。中國的長江、黃河發源于此,南亞和東南亞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境內叫雅魯藏布江),湄公河(中國境內叫瀾滄江)、薩爾溫江(中國境內叫怒江),依洛瓦底江(中國境內叫獨龍江)發源于此,中國西北的塔里木河、柴達木河發源于此,西亞的錫爾河、伊里河發源于此。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陸地冰川發育分布最豐富的地區,還是地球季風氣候中心,水汽環流通過青藏高原的調節分配輸送到周邊大陸,形成地球上豐富多彩的季風氣候。因此,科學上的解釋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是地球生命的中樞神經。
另外,青藏高原高原是觀測氣候變化的最好窗口,我的考察研究主要是針對青藏高原的冰川、凍土帶、高寒草甸、沼澤、湖泊、河流以及與河流源區生態系統相關自然環境進行較為廣泛的考察,看看上述生態系統究竟出現了哪些變化,與災害性天氣是否有關聯。
對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的冰川、沼澤、湖泊及相關地表環境溫度進行了定性粗測。令我們驚訝的是,過去的羌塘高原映入眼簾的多是綠色或稀疏綠色,而僅僅20多年以后卻看到許多地方已經全變成茫茫荒漠或是灰色戈壁了。
我們沿途觀察不同地帶的冰川“年輪”,發現近年來隨著風速的提高,被風攜帶而來附著在冰面上的沙塵沉積有增多的趨勢,這說明多年來風速一直在加強,原先冰川周邊的濕地許多已經干枯脫水,嚴重的已經荒漠化、戈壁化,這些變化提供了大量沙源,在風力的作用下,沙塵大量附著在冰雪中,這些沙塵具有吸收紅外線和熱量的能力,因而也成為加速冰川融化的重要因素。
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日報:具體來說,氣候變化已經給青藏高原地區帶來了哪些變化?
楊勇:根據有關部門的研究結果,近年來,青藏高原的色林措湖水面積擴大了500余平方公里,已經上升為西藏第一大湖。
近年來,見到不少關于三江源地區的黃河源區以及青海湖湖泊面積增加的報道,并認為是生態保護的成果,其實不然,這都是氣候變暖的結果。倘若溫度繼續升高,固態水減少意味著冰川面積減小,液態水會進一步增多,還會導致汽態水的大量產生。我們知道固態水和液態水能夠受地貌環境制約,一旦變為汽態隨風飄蕩,漂到不需要降水的地方降落就會發生水災。
考察中,我們在海拔5500米高度上感受到的熾熱的確讓大家憂心忡忡。憂慮在于:如果高原面上的溫度越來越高,原來5000-6000米已經是水汽云團能夠初步凝聚的高度,但現在這種狀況降水云團上升到5500米的高空仍會遭遇上升熱氣流的影響,加上太陽繼續給云團加熱,上升熱氣流使水汽團向著更高的高空飄,一旦隨平流層飄動,原本屬于河流源區即水塔內濕地或者湖泊的降水就會流失,中華水塔本來是水汽云團住腳下落的地方,但是高溫推動著云團跑到不該去的地方,結果水塔旱了,別處澇了。
我國境內的冰川是離我們較近的冷源,它對調節溫度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全球溫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冰川融化時需要吸收大量熱能,牽制住周邊溫度不會驟增,這會使我們直接感受到環境溫度的舒適。
另外被冰川覆蓋的山體是以白色為主,然而冰川消融后暴露出的山體都是灰褐色;白色的冰雪能夠將太陽光輻射反射掉90%,因此有冰雪覆蓋的山體更容易保持低溫狀態。如果覆蓋的冰雪融化殆盡,山體的灰褐色極易吸收太陽光,致使冰川周邊地表溫度大幅升高,那就會直接促進冰川迅速融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惡性循環。
日報: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關性有多大?
楊勇:近十多年來,三江源地區的人類活動范圍越來越廣泛,牧民定居已經普遍,許多游牧區已經可以常年放牧,甚至在長江源頭的冰川下也出現定居牧民村落,20多年前的“無人區”如今已經為人類“常住”。
由于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一些地方沙漠化不斷擴大,放牧范圍已經深入到可可西里和藏北等“生命禁區”。
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全球氣候變暖所致。近年來一些研究者認為,當太陽系運行軌跡走出第四紀冰期之后,進入較高背景能量場是導致溫度升高的原因。
但我認為,海拔5000-6000米高處的溫度升高主要還是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飄逸在青藏高原的大氣層中吸收熱量所致。據國外科研成果表明,沼氣、二氧化碳、氧化氬氮、二氧化硫、顆粒微塵等多種有害物質的混合物,其吸光和吸熱能力是干潔空氣的7~22倍。
所以,人類必須大力實行節能減排,徹底改變高能耗、高消費、高排放的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盡量減少溫室氣體給我們的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
我也說兩句 |
![]() 打醬油的路過了呵呵,飄了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