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老家農村房屋變遷小記
文/圖吳賢德
我的老家位于豫南大別山下固始縣,這個曾經吃糧靠上級(供應),花錢靠救濟的國家貧困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勤勞善良的固始人,在“寧肯苦干,不愿苦熬”固始精神的鼓動下,固始不僅摘掉了,戴在固始180萬人民頭上,國家級貧困縣帽子,固始人民生活和住房條件,也發生了日新月異變化。
不看吃的看穿的,不看穿的看住的,固始是個人多田地少的地方,五、六、七、八十年代,一年收成的糧食,就是一天三頓喝稀飯,也只能勉強夠大半年吃,剩余的全靠國家供應,國家這邊供應的糧食,這邊供應救濟款,不然糧食無錢購買。
在我的記憶里,五、六、七、八十年代,八九歲男孩、女孩穿開襠褲滿村跑很正常,大人們身上穿的是補丁摞補丁。晚上,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坐端著針線筐,常常縫補大半夜,記得我讀小學一年級時,家里貧窮買不起書包,我的上學書包,母親用父親不能穿的褲腿布,連夜為我拼湊一只書包。
在我17歲讀中學時,由于父親突患重病去世,貧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每逢雨雪天氣,由于家庭貧窮買不起雨傘和膠鞋,只有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懷揣母親納的布鞋,光著腳去上學,冬天腳和膝蓋長滿凍瘡,走路疼痛的鉆心。
沒吃、沒穿,住的就更不用提了,全村人住的除了土坯茅草房,還是土坯茅草房,記得父親去世后,留下的三間用幾根木頭支撐,東頭透太陽,西邊露月亮,三間土坯茅草房,沒錢買不起草蓋,一到雨雪天,外面下大的,屋里下小的,外面雨雪停了,屋里還在嘀嘀嗒嗒響。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給我們這些貧困地區青年帶來好機遇,村里男女青年背著行囊紛紛走出家門,奔赴全國沿海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用自己吃苦耐勞和智慧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從此,家鄉逐步從貧窮走向富裕。
固始縣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俏巴,九十年代,在外掙到錢打工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改變家庭居住環境,扒掉土坯茅草房,在家鄉建磚瓦房、平房,每個地方都有相互攀比之風,家鄉興起建土坯瓦房、磚瓦房、平房之風,土坯茅草房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
城市在變,農村同樣在變,2000年后,隨著國家免除農業稅等各項惠農政策實施,農民腰包鼓了有更美好的向往,磚瓦房、平房,已不能滿足農民,一座座小洋樓拔地而起,電冰箱、洗衣機、電腦……城里家庭擁有的,逐步走進農村家庭。
老家農村住房變遷大致分為,五、六、七、八十年代,土坯茅草房,八、九十年代,土坯瓦房、磚瓦房、平房,2000年后,興起翻建小洋樓,2010年后,紛紛丟掉農村老家壇壇罐罐,走出農村,擁向城市,成為雙重人。
如今,老家的小洋樓已不能滿足家鄉人,一些家庭不但在老家擁有漂亮的小洋樓,在城市里擁有寬敞漂亮的住房,一些人在上海、北京、廣東等大城市購買房子,擁有城市,農村兩個家,開著小轎車,從城市到農村,從農村到城市,鬧中取靜,來來往往,不亦樂乎。
愿老家越來越富有,愿老家越來越俏巴。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