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起,陜西省監測站利用遙感手段,通過解譯衛星影像,每年對全省生態環境狀況進行評價。2014年,省環境監測站針對全省2000年—2010年的生態環境變化情況進行了遙感調查和評估。這兩項工作運用不同方法、從不同側重點評價了近十三年來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今天(4月29日),《陜西省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根據報告,西安市十年之間建成區面積增加208平方公里,生態環境質量有所下降。全省59%的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優”和“良”的區域,39%的人口處在“一般”的生態環境中。
據介紹,該報告作為環保系統唯一的省級生態遙感監測報告,評價結果已在我省生態縣及生態文明縣創建、評估及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中得到了應用。
全省佳縣和榆陽區生態環境“較差”
監測結果顯示:2005—2013年,全省林地面積、居民及工礦用地上升,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積下降,水域濕地保持在1.0%。
全省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穩定,生態狀況指數由2005年的49.27升至2013年的53.31,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等級保持為“一般”,可見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在保持穩定的同時逐年好轉。
2013年107個縣(區)中留壩等10個縣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為“優”,商南等55縣區評價為“良”,洛川等40個縣區評價為“一般”,佳縣和榆陽區評價為“較差”。全省59%的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優”和“良”的區域,39%的人口所處生態環境為“一般”。
植被覆蓋率增加一到三成
從2000年到2010年,全省大部分地區森林平均生物量都增加了10—20噸/平方公頃。北部地區和東南地區植被結構和數量在逐漸好轉,尤其是陜北宜川縣、黃龍縣、洛川縣、富縣、寶塔區增加最為明顯,西南地區則相對變差。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植被覆蓋度增加10%以上、陜北中東部幾個縣甚至可達30%。
西安十年生態質量有所下降
2000—2010年,西安市的建成區面積從187平方公里增長到395平方公里,呈指數增長態勢,整體表現為向周邊迅速擴張的趨勢。發生變化的區域主要是長安區、雁塔區、未央區、臨潼區和高陵縣等。隨著城市化強度的不斷加大,城市對生態環境的脅迫越來越大,十年間的生態環境質量有所下降。
建議建立不同等級的保護區
盡管我省生態系統質量整體趨勢向好,但因各地保護力度不同,個別地區的部分生態系統質量參數出現下降。為此,《報告》建議,對具有生態保護意義的濕地生態系統,分批次建立不同等級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對保護區內物種采取就地保護和構建相關法律法規,逐漸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及其動態平衡。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