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字真言透視武國堂的林改觀
通過改革,把集體經營管理的林地“化大為小、化整為零、化集體為家庭”,使群眾利益最大化,調動群眾的力量推進林改。
―――武國堂語
本報記者 孫 閣
武國堂,河北省林業局局長;省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林改雖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職責,具體工作多在林業部門。武國堂抓林改,把麻煩變成容易,把難事變成簡潔,從他的講話中,調研中,匯報中,對林改問題的決策中,體現最多的是三個字“硬”、“實”、“創”。
“硬”―――鋼性的戰略與抓工作的鋼性做法。把林改在短時間內推下去,抓得住,把握好,多成效。鋼性的紀律,對林業部門嚴整的要求,讓林改的每一個過程細致,公平、公正、公開。
“實”―――扎實、細致的工作作風。幾十次的調研中,最基層百姓的呼聲,他聽的最多;工作的細節他問的最多。細致到檔案,細致到地塊,細致到一棵果樹在林改中的糾紛成因。細致到一棵樹,一畝山,一個村,往往小細節中發現并解決大問題。
“創”――――面對新一輪的農村改革,生產力的大解放,林改之路就要創新。走前無經驗之路,探索創新模式、創新思路、創出經驗,創造典型。
…… ……
河北有集體林地11653萬畝,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90.5%,占國土總面積的41.4%。集體林權制度雖經數次變革,但在特定時期、特殊政策下的改革是不徹底的。產權不明晰、責任主體不明確、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日益突出。
2005年,武國堂剛剛就任河北省林業局局長。林改對于河北這個“少林”省份來講,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部門和基層同志看到的更多是困難和問題。
基層領導對林改在認識上還沒有完全到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擔心,擔心明晰集體林權將觸及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社會不穩定,存在“求穩怕亂”的思想;擔心林業經營效益較低,開展林改勞而無功,存在“林改無用論”的傾向;擔心林改后集體資產和收入減少,影響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
林改作為新生事物必須讓基層的干部去做群眾的工作,宣傳林改的好處,而干部們的這份“抵觸”無疑起到的是反作用。
要想讓基層的干部穩下來,必須聽高層的聲音。高位推動,武“副組長”開始了他的戰略。找省級領導匯報,最先找到主管省長也是林改領導小組的“組長”,再找到省委、省政府的最高首腦,政協、人大的領導。用黨委、政府的文件給農民以“定心丸”,通過最高層的會議推動林改。
讓領導支持這項工作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讓領導熟悉林改,2005年春節剛過,武局長就帶領省林改辦、資源處、計資處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到保定、承德、張家口等市的20個縣、60個鄉、150個村調研,把林改要改什么?群眾最想要什么?林改的難點在哪里摸的一清二楚。
內摸情況,外抓經驗,在國家沒有把河北列入全國林改試點省的情況下,2005年9月,他主動帶隊赴福建、江西等省考察,在學習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河北省情林情向省委、省政府匯報。
在武國堂的時間表上,林改工作環環相扣。2005年10月,他親自帶領有關專家研究起草《關于進一步推進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同年11月2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下發了該意見,提出從2006年起,利用三年時間,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從2008年到2009年的一年間,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省林業局代省委、省政府起草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深化林業改革的政策措施,對進一步推動我省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硬―――高位推動的“鋼性戰略”在林改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省長大會講林改,副省長帶隊調研林改,省人大專題調研督導林改,政協會上林改提案。
領導們全被武“副組長”全部調動起來了。在義務植樹現場給書記講林改,堵著省長辦公室門口匯報林改,就連給省政協主席送照片的機會也要求劉德旺主席拿出半小時聽他的林改匯報。
省委書記張云川多次批示林改簡報,批示省人大專題調研林改;前任省長胡春華、現任省長陳全國在各種會議上多次講林改;省委常委、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臧勝業多次到農村調研林改,省人大多個調研組就具體的問題去鉆研林改。
高位推動的林改加上到位的宣傳,讓地方的黨委、政府的領導們,特別是農民們主動參與林改。
領導指示了,政策明晰了,機制到位了,顧慮沒有了,干勁上來了,極大地推進了林改進程。
如果說老武對領導的“鋼性戰略”是一種匯報工作、推進工作的方法,他對林業系統的要求之“鋼性”則更是真抓真干的。
和武局長一起參與調研的省林業局處長們都有一個感覺“累”。他問情況問的特別細,摸不準不吃飯,搞不明不撤兵。到每一處,都要到田間、炕頭,與最基層的群眾交流,了解林業現狀,了解面臨困難,聆聽對林改建議。
“堅持重心下移,把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把注意力放在改革第一線,變‘上熱下冷’為‘上下都熱’”武國堂這樣要求林業干部職工。
“質量是林改生命線。如果我們林業部門在林改中存在實施不規范、措施不到位,或片面追求速度、回避主要矛盾等問題。就會給今后的工作留下‘后遺癥’。我們抓林改,質量第一是底線。必須嚴把質量關。推進改革必須徹底,堅決不能走過場;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要徹底,凡應解決的都要解決;消除隱患要徹底,使林改真正收到實效,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規定是寫在紙上,講在會上的。武國堂要求林業干部更多的是落實到行動上。針對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對林改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力度不大等問題,省林業局研究制定了包市督導林改工作方案,武國堂和省林業局的領導和處、室、單位的領導們班子成員成立七個組到基層督導組,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省11個設區市實行“固定包市”督導。
硬舉措帶來真實效,硬辦法解決大問題。
“實”―――向民心,順民意,林改才能出實效
一位省級林業局長,抓宏觀工作就夠了,而武國堂在林改這個問題上,抓的最多最細、最實的還有基層。
臨城縣鴨鴿營鄉梁村北街村支書宋新歧是老武的朋友,他到這個村搞過多次調研。在熟悉了該村情況后,幫助宋新歧出主意,想辦法。一方面鼓勵村民把土地集中統一使用、統一栽種、統一管理,以地入股、以股分紅,搞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建議把1700畝旱地全部種植薄皮核桃,爭取達到村民人均2畝地薄皮核桃的目標。
在河北,像梁莊北街村這類的村子,武局長跑過不少。
重視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的決策意見,是武局長實干作風的最大體現。
“我們講林改要講民主決策的兩個三分之二:就是村級改革方案、山林招投標方案和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改革事項必須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票決通過后方可實施”武國堂抓林改抓的最多的就是基層,向的是民心,順的是民意。
“我們的林業部門拿出的方案要經得起任何一級政府,特別是村民組織的認可。要經得住歷史的檢驗,要讓最大多數的農民滿意,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實上更實。”
武局長推行造林合作社。他說“造林合作社打破了松散型經營模式,把一家一戶的土地集中使用,形成規模經營,是新條件下的新產物、新形式,這種決策是正確的,是符合實際的。但關鍵要做到管理到位、讓利于民、減輕農民負擔,所有的做法要民主決策,要讓老百姓放心、安心、有信心。”
林改涉及的多是農民的切身利益,糾紛多,上訪多,有些人面對問題采取的方式是“躲”,而武國堂卻是“迎”。下基層專往農民堆里扎,搞調研地專往問題多的村子里轉。
為了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武國堂親自做客省電視臺的《陽光訪談》欄目、省人民廣播電臺“陽光熱線”欄目和農民頻道的林改專訪――《又是一年春將至》的節目舞臺。現場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為農民群眾搭建了與政府面對面溝通的平臺。親自策劃“林改在行動”成為省林業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最主要內容。
搞林改的五年間,他就林改接受媒體采訪的節目最多。目的就是通過主流媒體放大林改的聲音,使林改工作提上各級黨政領導的工作日程,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讓更多的受眾了解林改的熱點、難點問題,用典型事例帶動林改工作向縱深推進。
省林業局開展過一項調查,全省參與林改的農民群眾對改革的滿意率達到98%。
“創”―――改革就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創新是改革永恒的主題
河北抓林改沒有陳規可墨守,外省的經驗并不完全適合河北的省情林情。
武國堂和他的一班人總是在“創新”。
2006年林改之初,河北有了全國的創舉。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出臺讓全省林地有了家底,明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標和重點。
抓林改的幾年間,武局長無處不體現他的“創”字精神。
針對改革之初各地的畏難情緒,他提出了“小干不易,大干不難;慢干不易,快干不難。”
為了打破一度推不動的局面。他提出了“狠抓‘兩頭’,變普遍號召為典型帶動,實現抓兩頭、帶中間、活全局”的做法,在全省培樹了好多的典型,全省各地有了目標和方向,推動了林改進程。
“城市下崗,林業就業”又讓在金融危機時期的返鄉農民工找到了就業的出路。
每一句話的背后都有一大批林改之路的創新故事。
針對河北地理類型復雜,森林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明顯的特點,武國堂創造出了對癥河北特色的林改模式。
“我們就是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一村一策,一組一策,我們鼓勵首先是均山,其次是均股。在平原針對林地分散、農民承包積極性等特點我們搞了一些比如大戶承包型,平均分配型,樹隨地走型,有償轉讓型和樹路一體型的模式;針對丘陵地形復雜,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區,我們搞了‘限制承包規模,限期治理,擴大參與面’的‘兩限一擴型’,分加買型和兩定一押型(定租金、定綠化期限、押限期綠化保證金)等模式,既保證了綠化效果,又很受農民歡迎。”
“林改不僅是打破傳統林業管理體制的‘破’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新體制的‘立’的過程。”武局長的語錄增補了新的內涵。
2008年主體改革基本完成之后,進入了配套改革的主基調。武局長的創新體現的更為充分。
為了一個“立”字,他親自協調財政、金融等相關部門,制定出臺有利于集體林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
2008年,省林業局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保險公司聯合印發了《河北省農村信用社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規范了林權抵押貸款的管理。
2008年底,他親自帶隊選擇了平泉、遷西等6個縣和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進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試點,簡化采伐審批程序,推進由指標控制向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轉變。
2009年,制定了《河北省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將育林基金標準由銷售收入的12%調減為5%,對生產銷售干鮮果品以及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個人所有零星樹木的免征育林基金。
同年在淶水、赤城等10個縣建立了林權流轉服務中心,制定了評估辦法和章程。
目前,全省已累計抵押林地303宗,涉及林地面積365.2萬畝,貸款金額9954萬元。積極開展林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為林農提供政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累計引導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2288個,涉及農戶73.28萬戶。
最為緊要的林改三年,全省170個有林改任務的縣全部編制完成了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累計完成明晰產權面積8289萬畝,占總任務的99.9%,基本完成了主體改革任務。
林改在河北有了很大的成效。林改成為社會關注最高,群眾議論最多的熱點話題。改革明確了集體林的經營主體,調動了林農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增強了林農愛林護林意識,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加速向林業聚集。與改革前相比,全省林改范圍內造林增加15.7萬畝,破壞森林及林木案件減少1262起,森林火災次數減少98起,林業建設社會融資增加3.14億元。
林改在河北開辟了林農利用森林資源致富的新途徑,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地就業的機會,同時,政府減費讓利支持鼓勵林業發展,增加了林農來自林業的收入。全省涉改林農在林地上的增收較改革前增加37.55億元。
全省結合明晰產權和登記發證工作,調處林權糾紛2970起,解決了一批林地界址不清、林木權屬不明等長期糾纏不清的歷史問題,減少了涉林糾紛隱患,有利地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些地方按照“誰所有、誰收益,誰使用、誰交費”的原則,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盤活集體森林資源資產,建立了規范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了集體收入,確保了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和農村公益事業順利進行。
林改在繼續,武“副組長”的三字真言也在繼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