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濕地位于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總面積1055平方公里,地形復雜,生境多樣,沙丘、草原、沼澤、湖泊相間分布,縱橫交錯。駐守在此的武警向海森林中隊官兵15年來用青春和熱血保護和捍衛著這塊國際重要濕地
這方有片橄欖綠
冬季的向海似乎有些凄涼,大多數鳥兒已“攜妻帶子”飛到了南方,干枯的樹枝在風中瑟瑟搖曳,放眼昔日的向海湖,早已是“千里冰封”。然而,在枯黃的蘆葦深處,有一片橄欖綠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為濕地保駕護航的武警向海森林中隊官兵。
這支部隊于1993年進駐向海,擔負著保護向海濕地的重要使命。15年來,新老交替,戰士走了一批又一批,干部換了一茬又一茬,風里來雨里去,他們以保護生態為己任,把青春和熱血無私地灑在了這片土地上。
防火警鐘長鳴
為保護濕地,官兵們時刻繃緊防火這根弦。在駐軍辦公地醒目位置掛著一塊安全倒計時顯示板,上面赫然寫著2008年12月23日至12月31日,警鐘長鳴倒計時還有8天。這是用以強化官兵安全意識的一項有效措施。每年的防火期及重大節假日,中隊戰士們都制作宣傳旗,張貼標語,到各個村屯路口設卡發放宣傳單,向群眾宣傳防火常識,并組織干部深入當地中小學校,對學生進行防火宣傳,形成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街道的防火網,增強社區群眾的防火意識。
2001年10月24日11時46分部隊正在就餐,了望員報告向海仙鶴島4公里處發生火情,1000余只珍禽危在旦夕,官兵們立即放下碗筷,迅速集合趕到火場。由于當時風速大,火焰高達2.5米以上,人根本無法靠近,官兵們便采用打隔離帶進行阻擋,許多戰士手腳、耳朵都被火烤起了泡,但他們全然不顧,經過6個小時奮戰,無情的大火終于被撲滅。
危難之處見身手
哪里有困難,哪里便有部隊戰士,1998年9月一場罕見的洪水吞沒了向海—通榆的公路路段,橋被沖塌了。凌晨2時,中隊接到報告,立即組織30余官兵趕到現場。齊腰深的洪水打著漩渦,不要說干活,連腳跟都站不穩,但官兵們挺住了,一身泥水互相攙扶著堵缺口。在碎石土塊無濟于事的情況下,他們抬著木頭、沙袋在泥水中艱難行走。劃破的手、腳被冰冷的泥水一泡,鉆心地疼,但他們堅持著,直到天亮終于把橋修好。
前幾年春節期間向海社區經常發生點柴禾垛事件,弄得人心惶惶,生怕大過年說錯話得罪人“后院起火”。為讓群眾過上平安年,2003年春節期間,中隊主動與向海各單位組成“聯防組”,為群眾站崗放哨,保證了社會治安,得到群眾的交口稱贊。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向海中隊共制止區內非生產性用火30余起,協助各單位植樹5萬余棵,出動人力、物力清掃街道衛生100余次。
給失學女童捐款
輟學是孩子的不幸,而對農村上不起學的女孩來說,這種不幸的分量要加大許多,“女娃早晚是別人家的”,這種思想還或多或少地留存在一些農村人的腦海中。2000—2005年,向海干旱少雨,莊稼減產,家境貧困的4個女孩面臨輟學。然而她們卻是幸運的,向海中隊的叔叔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她們又重返校園。
2004年,武警向海森林中隊得知4個女孩的情況,戰士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救助失學女童!于是,在中隊長王柏山的帶領下,全體戰士紛紛捐款。這些戰士大多來自農村,零用錢絕大多數來自津貼。他們每月的津貼也只有幾十元。戰士小李一下子就拿出100元錢,說是自己幾個月津貼積攢下來的,原準備放探親假時給媽媽買點禮物。叔叔們的愛心終于讓4個女孩沒有了后顧之憂。中隊還針對自身特點,將團員分成4個小組,1個團小組負責一個家庭,結成“1+1濟困助學”對子。杜白雪是4個學生中經濟條件最差的,她父親有病,家里沒有勞動力,戰士們就把她家的農活全包了。中隊長王柏山還經常去她家了解情況,與老人談心,讓老人安心養病。感動得杜大爺常跟人講,雖然家里比較困難,但有了森警這些官兵的幫助,娃兒上學不愁了,他心里也好受多了。休息時間,戰士們來到學校,打聽這幾個孩子的學習情況,送給孩子們一些學習用品。孩子們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知道用功讀書,如今,2個孩子都以較好成績升入了通榆縣高中。
為濕地添綠
向海以它濕地特有的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向海森林中隊在加大保護的同時,還進行了生態建設。向海森林中隊有一條規矩:新入隊的干部戰士來向海的第一天,都要栽下一棵“扎根樹”,并經常澆水、施肥,精心培植。這棵樹意味著官兵的成長與向海濕地緊緊地連在一起。幾年來,“扎根樹” 已在濕地內撐起了片片綠蔭,戰士們親切地稱它們為“衛士林”。這項活動開展以來,中隊官兵平均每年植樹2000多棵,協助當地林場育苗5000多株。有許多鳥兒在“衛士林”里筑起了巢,安了家,成了名副其實的“百鳥林”。
2004年6月,為緩解旱情,國家水利部從洮兒河上游的察爾森水庫給向海緊急調水,可是河道已年久失修。為保障輸水工程順利進行,中隊迅速出兵搶修河道。時間緊任務重,官兵們吃住在河道邊,每天奮戰10多個小時。官兵們的手都磨破了,但沒有一個叫若叫累的。班長呂國棟腿劃傷并化膿感染,整個小腿腫了起來,領導勸他回中隊休息治療,但他還是堅持到工程結束。通過官兵的共同努力,提高3天圓滿完成了河道搶修任務,共清理河道2500余延長米,保證了國家調水工程的按時實施,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贊揚。
1998年,該中隊被白城市評為“抗洪搶險先進集體”;2004年榮立集體二等功,11人被評為優秀士兵,10人獲總隊嘉獎;2002—2004年連續兩年被總隊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2003—2005年連續3年被評為“警民共建先進單位”;2006年,在援助“5.26”黑河滅火作戰中,11人立一等功,3人立二等功。同年,中隊長林松泉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十年禁獵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