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冬日的一個下午,幾個好客的杭州人帶著我們繞過西湖,直奔西溪。或許他們知道對我們這一車的“專業旅行者”來說,需要提供新的去處,方能讓我們不虛此行,從而繼續“憶杭州”。
江南水鄉
不知其他人如何,但我決定跟著他們上路,確是客隨主便。因為對我來說,西湖是百去不厭的,每次去到湖邊隨意走走,總是很愜意。西溪?它不會是又一個“傍名牌式”的景點拷貝,能看到的只是十足的“工程味”吧?
但是,登船,離港,慢悠悠前行,水面上兀自冒出的幾簇蘆草、水岸相接處殘存的一點蘆花、微微垂向水面的柿子樹,以及隱約可見的幾座農舍,頓時打消了我的所有疑慮。一個更“西湖”的城市園林,其實在這里,在距杭州老城武林門不過6公里的地方。
原來,西溪并非一個全新的去處。在被辟為國家濕地公園之前,這里曾作為一個“桃花源式”的農耕濕地,世代繁衍千余年。濕地中,交錯縱橫的河汊如迷宮般將其與外界間隔,至今,行至濕地深處,在突現“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某個河汊,仍有“豁然開朗”之感。
而且,湊巧的是,追根溯源,西溪最早的農耕史也在漢晉。到明清時最為興盛,據說康熙當年下江南也曾慕名而來。“西湖、西溪、西泠”,在杭州歷史上曾并稱“三西”。歷史上的西溪占地約60平方公里,現作為國家濕地公園實施保護的西溪濕地總面積約為11.5平方公里。西溪是國內唯一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和文化濕地于一體的罕見濕地,也是全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賞游西溪
12月的江南,其實并非最應景的季節。這時的西溪,找不到三月的蒙蒙煙雨、端午競渡的龍舟或者秋日掛滿枝頭的火柿,就連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的“西溪蘆雪”也已開始謝幕,而最具江南風情的賞梅季還在一個多月之后。但那都是“濃妝”的西溪,冬日的斜陽下,西溪與你素顏相見。
對面,一艘搖櫓船緩緩駛來,然后與我們擦身而過。除了船頭的船家,船篷之下的四人似兩對情侶。小桌上僅一壺清茶而已。
“嗨,我們應該乘他們那種船。”身后的一位旅伴不由發出感慨。我們人多,只能選擇現在這艘大船。大船漆得油光锃亮,舒適的同時,少了很多樂趣。
12 月來西溪的好處是,河汊上基本沒有船闖進你的視線。我們一進一出兩趟行程,僅僅看到兩艘搖櫓船從身邊駛過。于是,拿起相機,隨便按幾下快門,岸邊的大樹以及它在水中的倒影、從船尾向岸邊蘆葦蕩擴散開去的一圈圈水紋、夾岸數百步也不止的柿子林,就在那里靜靜地等你收入圖中。
當然,如果你對賞梅情有獨鐘,那么你拿到這期雜志的時候,就該準備出發了。
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將西溪與蘇州鄧尉、江寧蟠龍并列為江南三大賞梅區。西溪賞梅有其特有的方式——水上搖舟探梅。探,一在于西溪的梅彎曲于水上,有迎客之勢;二在于船從梅樹下經過,梅觸手可及;三在于河道曲折,有乘舟尋梅的意趣。西溪濕地現有梅花3000多株,梅林近千畝,種類主要有朱砂、宮粉、綠萼、玉蝶、江梅、美人梅、南京紅、長興紅等,主要分布在梅竹山莊和西溪梅墅一帶,這一水域河道曲折、迂回,如梅樹的枝條一樣虬曲。
再來西溪
下次來杭州,是再去西湖、還是再來西溪?先寫下我的西溪備忘,希望很快就可以用到。
中國濕地博物館: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作為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西溪濕地還有“一寶”——中國濕地博物館。博物館中,多媒體數字技術與逼真的典型濕地景觀結合,使觀眾如同置身濕地環繞的世界。世界上不同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濕地危機的類型,通過生動的案例來體現,并有多媒體投票墻提供互動體驗。此外,在博物館中還能看到中國濕地五大類型的模型、典型濕地復原景觀,以及超大屏幕的多媒體體驗,當然,還有關于西溪濕地的一切。
漁夫之旅:水上泛舟,體驗蝦籠、地籠、絲網、撒網等多種漁事活動,收獲魚、蝦、甲魚、螃蟹、黃鱔,然后滿載而歸,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及農家生態菜肴。
船餐船茶:在搖櫓船上就餐,品味的不僅是美食,還有周遭的良辰美景。每船280元-680元不等,均可供5-6人食用。也可品茶,讓茶香浸潤自已的同時,享受倒映在茶杯里的無邊風光。
我也說兩句 |
![]() 我要去西溪看看。呵呵!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