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對話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春江眼里的上海城市森林
在中國和亞洲的現代史上,上海都是現代商業文明、工業化發展的先行者。在新世紀到來之際,以發展城市森林為生態建設標志的上海,又站在了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的前列。因而,探討上海城市森林發展特點,分析上海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和產品的供需矛盾,探討森林經營策略等問題,對我國和新興經濟體國家城市森林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處于沖積平原和過度的人類開發,上海缺乏天然森林植被分布。因而,在世界國際大都市中,上海是一個典型的把森林引進城市、城市化與城市森林同步發展的城市。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森林覆蓋率僅有5%,目前是14%,按照規劃2020年將達到18%。上海城市化和城市森林耦合發展關系表現,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破解工業化發展的環境困境,將森林引進城市生產“生態產品”。最為典型一個事件是,在本世紀初,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市區商業用地上,建造了35000平米的延中綠地,成為上海最大城區公共森林綠地,為居民提供清新空氣、景觀、游憩、娛樂等生態系統服務和產品。
第二,生態與經濟并重,森林與城市化同步發展。例如,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以浦東開發為象征上海新一輪商業發展開始時,上海也開啟了基于城市森林的生態文明建設序幕。從此開始的重大林業工程包括世紀公園、外環林帶、海灣森林公園、黃浦江上游水源涵養林、濱江森林公園、炮臺灣森林公園、顧村郊野公園等,為商業國際大都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態空間。
第三,基于生態的崇明開發,構建未來城市發展模式。2005年,上海又開始了以崇明島生態開發為象征的新一輪生態文明建設,特別要求,森林覆蓋率達到30%。崇明生態島建設被認為是中國城市化過程實驗室,在為未來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工作模式探索發展道路。
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公益性生態工程建設時,資金缺乏都是一個重要問題。在進行城市森林綠地建設過程中,上海成功走出了一條在高度商業化城市發展林業的道路:即“政府主導下公司參與,政策導向驅動林業建設的商業化運行”。
然而,在高度商業化下的上海,林業用地極度缺乏是城市森林發展一個瓶頸問題。在森林經營層面,破解這一瓶頸的策略可以從以下下五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上海城市森林樹木資源開發利用,選育生態功能和服務強大的樹種;第二,在綠地、公園和郊野公園植物群落中,增大林分比例。第三,充分利用道路、河流、社區等空間潛力,擴展林地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第四,增加混交、復層群落林分;第五,加強林業立法工作,防止現有林分破壞、林地挪用等違法現象。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