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湖北省武漢市委、市政府關于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有關部署,提高全市濕地資源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市園林和林業局建設了武漢市“智慧濕地”管理平臺,已進入全面推廣應用階段。目前,系統已覆蓋全市16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監測總面積近4萬公頃。
體系完善
一是規范技術指標體系。通過制定“武漢濕地技術標準規范”,為武漢市濕地數字化建設和智慧監測提供指導,統一全市濕地信息化保護建設基礎規范。二是布置物聯感知體系。在全市16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共部署210套前端物聯感知設備,實現氣象、水文、水質、土壤、鳥類圖像及聲紋等智能感知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和信息處理,為濕地資源保護、濕地生態修復及管理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撐。三是開發智慧應用體系。開發建成濕地感知監測應用、資源資產管理應用、生態修復與保護應用、監管與決策應用以及公眾服務應用5個方面的系統軟件,實現了基礎資源統一調配和運行狀態實時監管。
功能豐富
武漢市“智慧濕地”系統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為突破口,對接武漢“智慧城市”大腦,資源并入“武漢云”,建成統一的濕地智能監測和輔助決策管理平臺,并實現了多種功能。一是實時監測功能。以物種圖像和聲紋自動識別為主,對物種進行實時監測。以水文、氣象等環境因子和植被生產力、候鳥遷徙等生物因子為監測對象,實施生態監測。二是生態預警功能。對自然威脅和人為威脅進行自動識別并推送預警信息,通過系統預警,調度指揮現場核查和處置。三是價值評估功能。發揮大數據作用,依據濕地生態系統價值計算模型進行濕地生態效益價值評估。
運維良好
一是系統安全穩定。系統通過了等級保護安全測評、第三方軟件測試、商用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并取得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二級備案。二是系統使用廣泛。武漢市局組織完成了系統操作培訓,向各區分配了賬號和相應權限,按照“屬地原則”,擬將系統前端物聯設備交由各區自然保護地機構進行管理,并持續推進前端監測點位拓展建設,進一步優化監測結果精準度。三是系統運行平穩。截至目前,系統已通過各類設備采集監測數據818萬條,依托各類應用反饋預警數據1516條、巡護數據532次、異常事件上報77次,累計記錄到動植物資源1200余種(屬)。今年通過智慧濕地系統,首次在天興洲監測到較大灰鶴種群。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