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過鄱陽湖,夏來入繁景。今夏,當我輕輕的踏上這片豐饒濕地,欣賞它的湖光山色時,腦中再次呈現出了一片鶴雁翩然嬉戲湖濱的美景。兒時的回憶,縈繞在心頭,彌滿著秋冬的微涼,還帶著勃勃生機。
作為濕地使者的我來到闊別已久的吳城鎮,在廣袤鄱陽湖的一隅默默的欣賞它的神奇秀麗。此次,帶著任務的我已不像兒時那樣的純粹,只為自然之美。已成為一名09濕地使者的我在興奮與激動的心情下還肩負著向人們傳播保護濕地、呵護資源的重任。
吳城鎮,一個毗鄰鄱陽湖的千年古鎮。它的景色之美是鄱陽湖留下的,它的人文之情是歷史積淀的。在為期三天的宣傳活動之中,我們體會到的不僅是開展此次活動的快樂與自豪,還有對那幅水天一色景致的深深眷戀。
夏季的炎熱炙烤著大地,吳城的夜晚也不似別處靜謐。回憶古人題下的詩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水中央”時又是別樣心情。與先人此時所共的不再僅僅是那一輪皎皎明月,還有那一湖碧水。
夏風帶著草的清香,飄進了我們所在的望湖亭。據說,此亭原名為“望夫亭”。相傳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于今鄱陽湖康山島水域,結果陳友諒兵敗而亡。其妻當時正于今望湖亭觀望,得知此情便投湖自盡。后人為紀念便每年修葺古亭,并口口相傳其為“望夫亭”。
站在亭子的最高處,夜風襲來,大家高聲歌唱,風兒帶去了我們的聲音,彌滿在湖面上。點點漁火,在夜色下為湖景增添了一份生氣。
夜色逐漸沉靜,大家三三兩兩的席地而坐。有的思考著,有的回味著一天下來的走訪活動。僅有的月光映照在古亭周遭,月輝下的我們露出不一德神情。欣賞過鄱陽湖美景的我們深知自然地美麗是需要靠人類維持的。只是,思想穿越千年,畫卷一一呈現,臨湖而居的人們依舊是保持著和千年前相似的生活方式。時光交錯,我們看到了,看到了那千年前漁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了魚網錯落,木船橫渡。看到了房屋依水而筑,家人在渡口殷殷守望的身影。看到了一片山雨襲來,屋檐下是閑坐的漁戶。
不由得,我有些失落,從鄱陽湖的美景中抽離,走向都市的繁華。美麗的湖水,阻隔了山水那頭的現代文明、時尚科技。為了湖水的美麗,千百年來居住于此的居民們在默默奉獻。為了這片生養了他們的自然奇景,也為了他們心底對家園最最執著的愛。
山青一色與水連,氤氳著湖面。細雨下水牛緩行,牧童嬉戲,如同水墨畫卷里呈現的一般。鄱陽的美,不似江南小橋流水的柔情似水,不似魚米之鄉的梯田層層,它有著江南的柔美,也有北方無垠遼闊的壯美。兼美的我們是在杳渺無邊的水域里放聲歌唱,開闊了我們的心胸;是在各類珍禽的群戲中成長,凈化了我們的愛心。
我們不要孱孱流水,不要波濤洶涌,只要鄱陽湖的一片煙波浩渺,似海天一色的壯闊,似山湖交錯的奇美。
漸漸地,驅車遠離吳城后,我收回沉浸在那座古鎮的心,繼續揮灑著青春與熱情,努力前行。
再見,鄱陽湖邊的那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