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與北京,天津成三足鼎立,有“京畿首善之地”的美稱。可您還不知道吧,保定還是堯帝的故鄉呢!說起來保定可是個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自清康熙年間開始,便成為區域性政治文化中心,直隸總督署衙門就建在繁華的市中心內。解放后至文革初期一直是河北省會所在地。
歷史上的保定叫做順天府。是一座源水而發,因水而興的古城。曾經“群泉競涌,河流縱橫”,具有豐富的水文化。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撰寫的《順天府營建記》中寫道:“水之占城十之三,淵綿舒徐,青綠彌望,為柳塘,為西溪,為南湖,為北潭,為云錦口。當夏秋之交,荷芰如繡,水禽容與,飛鳴上下,若與游人共樂而不能去。舟行其中,投網可以得魚,風雨鞍馬間,令人渺焉而吳兒洲之想。”這段精彩論述正是保定水文化歷史的強有力佐證。其中諸如“西剎秋濤”,“雞水環清”,“蓮漪夏艷”,“東皋春雨”等山水風貌都被歷代文人墨客廣為吟頌。
然而,時過境遷,由于天災人禍,人為的不合理利用,過度開采地下水,亂砍濫伐森林,自然植被遭到破壞,加之連年干旱少雨,水資源日益匱乏。使得以往“群泉涌,河縱橫”的風貌逐漸消失。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令保定人津津樂道的一畝泉水也停止了噴涌,造成河道干涸,千百年來環繞古城的府河露出了河床,成為沿岸工廠及居民的污水排泄溝。嚴重損壞了保定“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科學的警鐘震撼了人類世界,科學家的箴言也驚醒了一代高素質的各級政府決策人。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保護森林,濕地就是保護自己”已被各級政府所接受。我們國家為了解決北方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實施了宏偉的“南水北調”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水系工程。首先實現了“引黃濟淀”,使得已處于危急狀態的白洋淀恢復了“華北明珠”的風采。而保定市政府及時制定了“又好又快發展,強市興縣富民”的戰略目標,積極穩步地推進大水系工程在我市的具體建設。著手在水資源管理,水文化研究,水土保持上狠下工夫,加大整改力度。其中除重點實施將上游的王快水庫和西大洋水庫連通,市區水系恢復性建設以及雨污管網分流三大工程外,同時還制定并已開始著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宏偉規劃。今年將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綠化理念,以中心城區和城市郊區為重點,開展以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為核心的森林城市建設,形成“森林進城,園林下鄉,生態文化進萬戶“的新格局。為配合這一規劃的盡快實現,在市區地下管網改造的同時,大舉開始了市區段府河兩岸的拆遷工程。擬建設以府河為中心線的森林綠帶及環城河流公園。另外,諸如建立中水處理設施,實現污水處理回用,減少城市硬化路面,增大降雨下滲量,恢復河道天然特征,維持河道的滲漏和凈化功能,對河道實施截污,清污工程等等一系列措施的實現,無疑都將會有力促進我市的人水和諧發展。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保定不僅將會重新恢復歷史上“群泉涌,河縱橫”的水文化格局,而且還會建成“林蔭型,景觀型,休閑型”的現代化新城,實現“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綠色效果。到那時,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將會同東部平原的白洋淀,西部山區的滿城漢墓,易縣清西陵,淶源白石山,十瀑峽,淶水野三坡百里峽,順平龍潭湖,唐縣西勝溝,阜平天生橋瀑布等等風景區連成一片廣闊的觀光游覽群。那時的保定將會異彩紛呈,成為更休閑,更宜居,更具魅力,更適游憩的理想家園!
君若不信,有詩為證:
魅力家園贊
保府風光增嫵媚, 蔥林碧水盡芳菲。
群泉競涌疊蓮翠,畫艇撥濤起浪霏。
林密草青環路走,花紅柳綠繞庭圍。
宜居游憩家門口,覽勝休閑順意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