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qū)條例》,特制定本標準。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1.1 本標準規(guī)定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的具體指標和指標的賦分標準。
1.2 本標準適用于評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 名詞解釋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本標準所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指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并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自然保護區(qū)。
自然生態(tài)系統類自然保護區(qū)――本標準所稱自然生態(tài)系統類自然保護區(qū),是指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huán)境共同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qū)。
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qū)――本標準所稱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qū),是指以野生生物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及其自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qū)。
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qū)――本標準所稱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qū),是指以特殊意義的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等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qū)。
3 申報與評審
3.1 申報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由自然保護區(qū)所在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qū)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3.2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評審工作,評審委員會根據有關規(guī)定程序建立。
3.3 申報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qū)必須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級自然保護區(qū),且有該級別建設和管理二年以上。
3.4 申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須經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自然保護區(qū)評審委員會通過,并提出具體意見方可上報。
3.5 申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必須提交下列材料:
(1) 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申報書;
(2) 自然保護區(qū)綜合考察報告;
(3) 自然保護區(qū)總體規(guī)劃;
(4) 自然保護區(qū)位置圖、地形圖、水文地質圖、植被圖、規(guī)劃圖等圖件資料;
(5) 自然保護區(qū)的自然景觀及主要保護對象的錄像帶、照片集;
(6) 批準建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文件、土地使用證以及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自然保護區(qū)評審委員會審核意見等有關資料。
3.6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采用材料初審、專家實地考察評估及會議評審的方式,表決形式為記名投票。經評審委員會全體委員2/3以上(包括2/3,含委員委托的代表或書面評審意見)表決通過的自然保護區(qū),具備報國務院審批的資格.
4. 評審指標與賦分
4.1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評審指標由自然屬性、可保護屬性和保護管理基礎三個部分組成,其下又分為11-12項具體指標。
4.2 根據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分別賦于一定分值,總分為100分。
4.3 評審指標總得分小于60分時,具有否決意義。
4.4 評審指標得分出現0分時,同樣具有否決意義。
4.5 根據所評審的自然保護區(qū)所屬類型,評審標準采用三套評審指標:
(1) 自然生態(tài)系統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指標及賦分;
(2) 野生生物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指標及賦分;
(3) 自然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指標及賦分。
5. 自然生態(tài)系統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指標及賦分
5.1 自然屬性(60分)
5.1.1 典型性(15分)
a、 屬全球同類型自然生態(tài)系統中的最好代表(15分)
b、 屬全國或生物地理區(qū)的最好代表(12分)
c、 屬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
d、 代表性一般(0分)
5.1.2 脆弱性(15分)
a、 地理分布狹窄、破壞后極難恢復(15分)
b、 地理分布較狹窄、破壞后較難恢復(10分)
c、 地理分布比較狹窄、但破壞后恢復的難度不大(5分)
d、 地理分布較普遍,破壞后容易恢復(0分)
5.1.3 多樣性(10分)
a、 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成分與結構極為復雜,類型復雜多樣;物種相對豐度極高,區(qū)內物種種數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區(qū)或行政省內物種總數的比例>40%,或高等植物種數>2000種,或脊椎動物種數>300種(10分)
b、 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成分與結構比較復雜,類型比較豐富;物種相對豐度較高,區(qū)內物種種數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區(qū)或行政省內物種總數的比例達25%-40%,或高等植物種數達1001-2000種,或脊椎動物種數達201-300種(5分)
c、 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成分與結構比較簡單,類型較少;區(qū)內物種種數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區(qū)或行政省內物種總數的比例達10%-25%,或高等植物種數達500-1000種,或脊椎動物種數達100-200種(2分)
d、 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成分與結構簡單,類型單一;物種相對豐度較低,區(qū)內物種種數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區(qū)或行政省內物種總數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種數<500種,或脊椎動物種數<100種(0分)
5.1.4 稀有性(10分)
a、 屬世界性珍稀或瀕危、殘遺類型(10分)
b、 屬國內珍稀或瀕危、殘遺類型(5分)
c、 在國內分布較少或有特殊保護價值(2分)
d、 在國內分布比較普遍(0分)
5.1.5 自然性(10分)
a、 基本處于自然狀態(tài),人為干擾極少,保護區(qū)內無居民(10)
b、 雖有少量人為干擾,但核心區(qū)保持自然狀態(tài),且核心區(qū)內無居民(5分)
c、 受到比較明顯的人為干擾,核心區(qū)內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區(qū)基本保持自然狀態(tài)(3分)
d、 人為干擾非常明顯,且核心區(qū)受到人為破壞(0分)
5.2 可保護屬性(20分)
5.2.1 面積適宜性(8分)
a、 面積足以有效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其總面積>20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2000公頃(8分)
b、 面積基本滿足有效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其總面積10000-20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1000公頃(5分)
c、 面積尚可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其總面積5000-10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1000公頃;或總面積>2000公頃,核心區(qū)面積>600公頃的以島嶼狀自然生態(tài)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qū)(2分)
d、 面積不能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或總面積<5000公頃,且不能滿足c有關條件的自然保護區(qū)(0分)
5.2.2 科學價值(8分)
a、 在生態(tài)、遺傳、經濟等方面具有極高研究價值(8分)
b、 在生態(tài)、遺傳、經濟等方面具有較高研究價值(5分)
c、 在生態(tài)、遺傳、經濟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價值(2分)
5.2.3 經濟和社會價值(4分)
a、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義(4分)
b、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較大意義(2分)
c、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義(1分)
5.3 保護管理基礎(20分)
5.3.1 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4分)
a、 具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適宜的人員配備,且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4分)
b、 管理機構健全并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但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3分)
c、 已建立管理機構,但現有管理人員數量不能滿足資源保護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
d、 尚未建立管理機構(0分)
5.3.2 邊界劃定和土地權屬(4分)
a、 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權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4分)
b、 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核心區(qū)土地的使用權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3分)
c、 雖未獲得土地使用權,但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1分)
d、 邊界不清,土地使用權屬存在較大的爭議(0分)
5.3.3 基礎工作(6分)
a、 完成綜合科學考察,系統全面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完整的樣本材料(6分)
b、 完成多學科科學考察,基本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較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大部分樣本材料(4分)
c、 完成針對主要保護對象的科學考察,初步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特征,完成了初步的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主要保護對象的樣本材料(2分)
d、 尚未開展科學考察,無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0分)
5.3.4 管理條件(6分)
a、 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包括完備且先進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6分)
b、 基本具備管理所需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4分)
c、 初步具備管理所需的設施,但不能滿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
d、 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礎設施,無法進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6 野生生物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指標及賦分
6.1 自然屬性(60分)
6.1.1 物種珍稀瀕危性(25分)
a、 主要保護物種為世界性珍稀瀕危物種(25分)
b、 主要保護物種為國家一類重點保護物種(20分)
c、 主要保護物種為國家二類重點保護物種(15分)
d、 主要保護物種為國家三類重點保護植物,或雖未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但確實屬于我國特有的瀕危物種(10分)
e、 主要保護物種為地方重點保護的特有物種(5分)
f、 主要保護物種為普遍常見物種(0分)
6.1.2 物種代表性(10分)
a、 區(qū)系和分類學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義(10分)
b、 區(qū)系和分類學上具有全國性代表意義(6分)
c、 區(qū)系和分類學上在國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3分)
d、 區(qū)系和分類學不具有代表意義(0分)
6.1.3 種群結構(5分)
a、 主要保護對象在保護區(qū)內具有合理的種群結構,能保證物種的正常繁衍(5分)
b、 主要保護對象在保護區(qū)內種群數量較少,但具備繁衍的能力(2分)
c、 主要保護對象在保護區(qū)內種群數量極少,不具備繁衍的能力,或為偶見種(0分)
6.1.4 生境重要性(10分)
a、 世界上唯一或極重要生境(10分)
b、 國內唯一或極重要生境(6分)
c、 國內重要生境(3分)
d、 普通生境(0分)
6.1.5 生境自然性(10分)
a、 基本處于自然狀態(tài),人為干擾極少(10分)
b、 雖有少量人為干擾,但核心區(qū)保持自然狀態(tài)(6分)
c、 受到明顯的人為干擾,但核心區(qū)基本保持自然狀態(tài)(3分)
d、 受到嚴重破壞且難以恢復(0分)
6. 2 可保護屬性(20分)
6.2.1 面積適宜性(8分)
a、面積足以保證主要保護物種的正常繁衍或生存,其總面積>20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2000公頃(8分)
b、 面積基本能保證主要保護物種的正常繁衍或生存,其總面積10000-20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1000公頃(5分)
c、 面積尚能達到主要保護物種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其總面積5000-10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1000公頃;或總面積>2000公頃,核心區(qū)面積>600公頃的島嶼生境的自然保護區(qū)(2分)
d、 面積不能達到主要保護物種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其總面積<5000公頃,且不能滿足c有關條件的自然保護區(qū)(0分)
6.2.2 科學價值(8分)
a、 在生態(tài)、遺傳、經濟等方面具有極高研究價值(8分)
b、 在生態(tài)、遺傳、經濟等方面具有較高研究價值(5分)
c、 在生態(tài)、遺傳、經濟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價值(2分)
6.2.3 經濟和社會價值(4分)
a、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義(4分)
b、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較大意義(2分)
c、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義(1分)
6.3 保護管理基礎(20分)
6.3.1 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4分)
a、 具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適宜的人員配備,且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4分)
b、 管理機構健全并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但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3分)
c、 已建立管理機構,但現有管理人員數量不能滿足資源保護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
d、 尚未建立管理機構(0分)
6.3.2 邊界劃定和土地權屬(4分)
a、 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權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4分)
b、 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核心區(qū)土地的使用權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3分)
c、 雖未獲得土地使用權,但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1分)
d、 邊界不清,土地使用權屬存在較大的爭議(0分)
6.3.3 基礎工作(6分)
a、 完成綜合科學考察,系統全面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完整的樣本材料(6分)
b、 完成綜合科學考察,基本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較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大部分樣本材料(4分)
c、 完成針對主要保護對象的科學考察,初步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主要保護對象的樣本材料(2分)
d、 尚未開展科學考察,無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0分)
6.3.4 管理條件(6分)
a、 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包括完備且先進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6分)
b、 基本具備管理所需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4分)
c、 初步具備管理所需的基礎設施,但尚不能滿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
d、 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礎設施,無法進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7 自然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指標及賦分
7.1 自然屬性(60分)
7.1 .1典型性(15分)
a、 遺跡的類型、內容、規(guī)模等具有國際對比意義(15分)
b、 遺跡的類型、內容、規(guī)模等具有全國性對比意義(10分)
c、 遺跡的類型、內容、規(guī)模等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地學意義(5分)
d、 遺跡的類型、內容、規(guī)模等屬國內常見(0分)
7.1.2 稀有性(20分)
a、 屬世界上唯一或極特殊的遺跡(20分)
b、 屬世界上少有或國內唯一的遺跡(15分)
c、 屬全國少有的遺跡(10分)
d、 在國內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遺跡(0分)
7.1.3 自然性(15分)
a、 基本保持自然狀態(tài),未受到或極少受到人為破壞之遺跡(15分)
b、 雖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破壞,但影響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復原有面貌之遺跡(10分)
c、 受到比較明顯的人為破壞,但經人工整理后仍有較大保護價值之遺跡(5分)
d、 人為破壞嚴重,極難恢復之遺跡(0分)
7.1.4 系統性和完整性(10分)
a、 遺跡的形成過程和表觀現象保存系統而完整,內容豐富多樣(10分)
b、 遺跡的形成過程的表觀現象保存比較系統、完整,內容較多樣(6分)
c、 遺跡的形成過程和表觀現象保存不夠系統、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該類型遺跡的主要特征(3分)
d、 遺跡的形成過程和表觀現象保存較少,內容單一,不能反映該類型遺跡的基本特征(0分)
7.2 可保護屬性(20分)
7.2.1面積適宜性(8分)
a、 面積足以有效保護遺跡的全部保護對象,其總面積>5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1000公頃(8分)
b、 面積基本能夠保護遺跡的全部保護對象,其總面積1000-5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500公頃(5分)
c、 面積能夠保護遺跡的全部保護對象,其總面積1000-2000公頃,且核心區(qū)面積>300公頃;或總面積>500公頃,核心區(qū)面積>300公頃并能有效保護遺跡的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qū)(2分)
d、 面積不能達到遺跡保護的最低需求,其總面積<1000公頃,且不能滿足C有關條件的自然保護區(qū)(0分)
7.2.2科學價值(8分)
a、 在自然史、地學、礦物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8分)
b、 在自然史、地學、礦物學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5分)
c、 在自然史、地學、礦物學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學價值(2分)
7.2.3 經濟和社會價值(4分)
a、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義(4分)
b、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較有大意義(2分)
c、 在資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義(1分)
7.3 保護管理基礎(20分)
7.3.1 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4分)
a、 具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適宜的人員配備,且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4分)
b、 管理機構健全并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但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例<20%(3分)
c、 已建立管理機構,但現有管理人員不能滿足資源保護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
d、 尚未建立管理機構(0分)
7.3.2 邊界劃定和土地權屬(4分)
a、 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權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4分)
b、 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已獲得核心區(qū)土地的使用權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3分)
c、 雖未獲得土地使用權,但邊界清楚,無土地使用權屬糾紛(1分)
d、 邊界不清,土地使用權屬存在較大的爭議(0分)
7.3.3 基礎工作(6分)
a、 完成綜合科學考察,系統全面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完整的樣本材料(6分)
b、 完成綜合科學考察,基本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較詳細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大部分的樣本材料(4分)
c、 完成針對主要保護對象的科學考察,初步掌握資源、環(huán)境本底情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收集了主要保護對象的樣本材料(2分)
d、 尚未開展科學考察,無考察報告和總體規(guī)劃(0分)
7.3.4 管理條件(6分)
a、 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包括完備且先進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6分)
b、 基本具備管理所需的辦公、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交通、通訊、生活用房等設施(4分)
c、 初步具備管理所需的基礎設施,但尚不能滿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
d、 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礎設施,無法進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
8 附錄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表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提出。
本標準由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自然生態(tài)保護司、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負責修訂。
本標準修訂主要執(zhí)筆人:蔣明康、朱廣慶、柏成壽、吳小敏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表
(一) 自然生態(tài)系統類自然保護區(qū)適用
自然保護區(qū)名稱 |
|
|||||
指標及賦分 |
||||||
1.1典型性 |
滿分 |
得分 |
1.2脆弱性 |
滿分 |
得分 |
|
15 |
|
15 |
|
|||
1.3多樣性 |
滿分 |
得分 |
1.4稀有性 |
滿分 |
得分 |
|
10 |
|
10 |
|
|||
1.5自然性 |
滿分 |
得分 |
2.1 面積適宜性 |
滿分 |
得分 |
|
10 |
|
8 |
|
|||
2.2科學價值 |
滿分 |
得分 |
2.3經濟和社會價 值 |
滿分 |
得分 |
|
8 |
|
4 |
|
|||
3.1機構配置和 人員配備 |
滿分 |
得分 |
3.2邊界劃定和土地權屬 |
滿分 |
得分 |
|
4 |
|
4 |
|
|||
3.3基礎工作 |
滿分 |
得分 |
3.4 管理條件 |
滿分 |
得分 |
|
6 |
|
6 |
|
|||
總 分 |
滿分 |
得分 |
||||
100 |
|
|||||
是否同意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
|
|||||
評審委員簽名: 年 月 日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表
(二) 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qū)適用
自然保護區(qū)名稱 |
|
|||||
指標及賦分 |
||||||
1. 1物種珍稀 瀕危性 |
滿分 |
得分 |
1.2物種代表性 |
滿分 |
得分 |
|
25 |
|
10 |
|
|||
1.3種群結構 |
滿分 |
得分 |
1.4生境重要性 |
滿分 |
得分 |
|
5 |
|
10 |
|
|||
1.5生境自然性 |
滿分 |
得分 |
2.1面積適宜性 |
滿分 |
得分 |
|
10 |
|
8 |
|
|||
2.2科學價值 |
滿分 |
得分 |
2.3經濟和社會 價值 |
滿分 |
得分 |
|
8 |
|
4 |
|
|||
3.1機構配置和 人員配備 |
滿分 |
得分 |
3.2邊界劃定和 土地權屬 |
滿分 |
得分 |
|
4 |
|
4 |
|
|||
3.3基礎工作 |
滿分 |
得分 |
3.4管理條件 |
滿分 |
得分 |
|
6 |
|
6 |
|
|||
總 分 |
滿分 |
得分 |
||||
100 |
|
|||||
是否同意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
|
|||||
評審委員簽名: 年 月 日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表
(三) 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qū)適用
自然保護區(qū)名稱 |
|
||||
指標及賦分 |
|||||
1.1典型性 |
滿分 |
得分 |
1.2脆弱性 |
滿分 |
得分 |
15 |
|
20 |
|
||
1.3自然性 |
滿分 |
得分 |
1.4稀有性 |
滿分 |
得分 |
15 |
|
10 |
|
||
2.1面積適宜性 |
滿分 |
得分 |
2.2科學價值 |
滿分 |
得分 |
8 |
|
8 |
|
||
2.3經濟和社會價值 |
滿分 |
得分 |
3.1機構配置和人員配備 |
滿分 |
得分 |
4 |
|
4 |
|
||
3.2邊界劃定和土地權屬 |
滿分 |
得分 |
3.3基礎工作 |
滿分 |
得分 |
4 |
|
6 |
|
||
3.4管理條件 |
滿分 |
得分 |
總 分 |
滿分 |
得分 |
6 |
|
100 |
|
||
是否同意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
|
評審委員簽名: 年 月 日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