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契機,探索實施全面管護、全域建設、全鏈增效“3個三”濕地發展模式,持續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始終堅持科學高效開發利用,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的雙贏之路。目前,全市已建成南四湖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24處,全市濕地面積達到228萬畝、濕地率13.62%,每年濕地可產生經濟價值約30億元。
一、堅持“三向發力”,全面構建濕地管護科學體系。一是堅持“黨政主責”。將濕地保護納入市黨代會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連續10年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制定印發《濕地保護管理辦法》《濕地保護總體規劃(2019一2025)》等系列文件,為系統推動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提供堅實保障。二是堅持“縣鄉主推”。將濕地保護任務目標納入縣級政府評價內容,濕地保護率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計劃,健全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縣鄉村三級管護聯動網絡。成立南四湖流域管理辦公室,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和“綠盾”行動,統籌綜合管理,壓實屬地責任,從嚴執法保護。三是堅持“群眾主體”。發布《濕地保護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組建志愿者隊伍,建成生態科普教育基地1處、濕地宣教基地5處、濕地學校3所、濕地科普長廊10處,努力營造人人了解濕地、人人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突出“三個領域”,全域推進濕地生態高效建設。一是突出抓好“城市濕地”生態建設。圍繞建好“家門口的濕地”,在市、縣(市、區)城區開展河流濕地、人工湖濕地等保護修復和水體治理,建設一批具有濕地景觀特色的城市濕地(湖泊)公園,城市濕地面積達79.4萬畝,繪就“城映水中、水繞城走、河湖掩映”的城市與濕地交融共生的生態畫卷。二是突出抓好“小微濕地”生態營造。利用鎮村駐地及周邊河道、溝渠、坑塘等重點區域,通過實施清淤疏浚、駁岸修復、水系連通等措施,建成具有農村特色的120畝以下的河流、坑塘、植物園等小微濕地39.7萬畝。推動創建濕地鄉鎮32個、濕地村居56個、小微濕地124處,打造出精品小微濕地10 處。三是突出抓好“塌陷區濕地”生態治理。實施采煤塌陷地治理24項重點工程,探索形成劃方整平、挖深墊淺、生態治理、產業利用、充填平整、預測治理等6種治理模式,對常年積水重度煤炭塌陷地進行造岸、植樹種草,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地52萬畝,形成濕地面積3.5萬畝。
三、打造“三類項目”,全鏈做好濕地經濟增效文章。一是打造“特色生態農業”。依托采煤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獨特濕地自然生態系統,按照“宜農則農、宜漁則漁”的原則,大力發展高端苗木花卉種植、淡水養殖等特色產業,推動“生態洼地”變身“產業高地”。鄒城市靶向珍珠養殖項目,年可出產淡水珍珠5000公斤,實現銷售收入3300萬元。二是打造“休閑生態旅游”。依托黃河下游濕地(山東段)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融入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科技元素,打造集濕地演變、野生動植物展示等于一體的江北最大濕地科普館。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以微山島、南陽古鎮、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兩島一濕地”景區為龍頭,每年舉辦微山湖龍舟大賽、荷花節等系列主題活動,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旅游年收入20億元。三是打造“碳匯生態模式”。不斷加強退化濕地系統修復、固碳增匯等方面研究,積極推廣高固碳能力樹種等濕地植物種植,持續改善濕地水體對碳元素的吸收與轉化,實現濕地碳匯能力穩步提升。預計,全市濕地年固碳量可達17.4萬噸,可產生經濟價值2100萬元。
黃淮河的流淌、大運河的連通將璀璨的華夏文明在濟寧匯聚傳播,“國際濕地城市”世界級新名片為濟寧這一歷史文化名城賦予了新的生態文明時代光芒。濟寧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引領,積極學習借鑒各國際濕地城市先進經驗,加強保護管理,擴展功能效益,打造濕地文化,講好濟寧故事,讓濟寧的天空更蔚藍、大地更蒼翠、河湖更清澈、空氣更清新,努力將濟寧這座因水而立、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濕地城市,打造成為水與文明和諧共生的美好典范。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