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畢加索的名畫有了破損,如果按照原貌去細心修復,仍然價值連城;但如果隨意地用色塊去填充,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生態系統的修復也是這樣,沒有捷徑可走。”國際著名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馬敬能(John Mackinnon)說。
在他看來,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便是這幅帶有破損的名畫,需要更為細心的修復。
馬敬能是一名英國人,牛津大學動物行為學博士,長期致力于亞洲國家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他所著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是中國鳥類愛好者的必備工具書。在過去100年里,人類新發現的哺乳動物為數不多,其中3種和他有關。
自1986年起,馬敬能開始長期在中國從事自然保護研究。“在那個年代,中國只有300多個自然保護區,而且工作經費很少,人員也很少;如今,中國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000多個,政府加大了對自然保護的投入,實施了更多的生態修復工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這說明中國政府對自然保護更加重視了,但同時也要看到,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退化的速度快于保護和修復的速度。”馬敬能說。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馬敬能說:“這是好的現象和趨勢。建設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概念和口號表達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回應了人民的需求,現在要做的是轉化為切實的行動。”
方式科學,事半功倍;方式不對,事倍功半。馬敬能認為,目前在生態修復領域還存在認識誤區,即只是考慮種什么樹能活、什么樹長得快,而不是考慮這里應該種什么樹,才有利于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在生態修復中,綠色不僅是一種顏色,而是一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友好的理念。如果不遵循自然規律,那么即使顏色變綠了,也可能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破壞,”馬敬能用前幾天剛學的一句中國成語來形容這種破壞,“覆水難收。”
反過來,馬敬能說:“如果按照自然規律,科學地、耐心地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修復,那么人們獲得的回報也將是豐厚的。”目前,他正參與保護地友好體系組織的一項工作,幫助國內一家地產企業做住宅和旅游區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推動地產綠化盡可能地選用當地樹種,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將大大提升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人們會看到這樣做與簡單綠化之間的差別。”
除了政府的努力,近年來,中國的民間力量也在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馬敬能特別提到了由野生動物保護學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發起的保護地友好體系。這一體系通過在自然保護地周邊社區推廣生態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并為產品搭建完整的產業鏈,幫助鄉村社區增收,緩解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而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他們所做的可能無法解決自然保護面臨的所有問題,但他們正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馬敬能說。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