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又將迎來不平凡的一年——建場50周年!
場長劉春延說:“50周年慶典將辦成一次展示生態建設成就、樹立塞罕壩形象、打造生態文明精品的盛會。”
目前,林場已經成立籌備組,著手策劃活動項目。借助慶典活動,林場還將舉辦全國國有林場高峰論壇。
近幾年,塞罕壩林場喜事連連,生態建設連創佳績,產業發展后勁十足,林場職工生活改善。特別是2010年7月,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視察林場后提出:塞罕壩林場是我國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全林業系統的干部職工都要學習塞罕壩精神。
面對迅速掀起的學習塞罕壩精神熱潮,劉春延說:“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但也非常清醒。”
他說,國家林業局授予的這份殊榮,是對林場在生態建設方面作出的貢獻以及干部職工艱苦創業精神的充分肯定。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林場的建設和發展還存在很多不和諧因素。其中,生態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與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是最大的不和諧。
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促成了理性的決策和行動。
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塞罕壩林場開展了“全國學塞罕壩,塞罕壩自身怎么辦”大討論。全場干部職工查擺問題、尋求對策,提出了用更高的標準建設現代林場、從產業尋求突圍和崛起、把塞罕壩建設得更加和諧的新要求。
劉春延說,這次活動也讓林場更加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
“十二五”期間,林場將按照建設和諧、富裕、文明的現代林場目標,圍繞打造京津生態屏障、森林資源寶庫、生態旅游勝地、和諧富庶家園的發展定位,使林場有林面積增加到11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4.3%,林木總蓄積達到1100萬立方米。
目標有了,定位有了,那張施工圖紙又該如何設計?
答案就是沿著3條主線,大力實施五大戰略。
林場確定了3條改革發展主線:推進森林分類經營,將林場140萬畝經營面積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商品林四大版塊,實行分類經營、分區施策;優化人居模式,著力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以今年開始實施的危舊房改造工程為突破口,使工程與職工住房條件改善、生產生活布局調整、塞罕城大變樣、旅游產業升級和職工致富等緊密結合,加快發展速度;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大局,與當地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很好地銜接,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按照這3條主線,林場將實施生態立場、營林強場、產業富場、人才興場和文化靚場五大戰略,始終把生態優先原則貫穿在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林海的生態屏障作用;推進營林工程,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經濟實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生態與產業雙贏;優化人居環境,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發揚以塞罕壩精神為核心的生態文化,擴建生態文化教育基地。
“樹立一面旗幟,發揮示范作用,壓力非常大。”劉春延說,“但我們決不會辜負各級領導的厚望,將把壓力化為動力,讓這面旗幟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