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染綠”滇池的啟示
科學發展,也要創新和大膽
文|劉川
在我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讀<政道:仇和十年>文集》,這是我們這里黨政領導對仇和這位“最具爭議的市委書記”在沭陽、宿遷等地以其個性化的施政方式和理性化的制度建設,大刀闊斧推進改革,實現經濟社會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肯定和折服。
一則《昆明圈養水葫蘆今年將達26平方公里》的新聞從顯示屏跳入我的眼簾。點開一看,原來又是那個仇和,在昆明的滇池里續寫了他大膽創新的為政新篇。
質 疑
今年5月初,仇和在滇池現場辦公,選定3個水葫蘆堆放處理場,決定利用滇池河湖圈養水葫蘆26平方公里。水葫蘆曾是滇池的一大污染源,上世紀90年代初,滇池里的水葫蘆瘋長成災,覆蓋了整個河面和部分滇池的水面,其腐爛的莖葉曾令滇池的水惡臭撲鼻。直至1999年昆明世博會前夕,泛濫滇池達12年之久的水葫蘆才基本被打撈干凈,這段故事堪稱為昆明人慘痛的記憶。這個在昆明人記憶中如同夢魘一般的外來入侵物種大批重回滇池到底是福是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質疑和爭論。
26平方公里水葫蘆重新染綠滇池。許多網友和環保專家擔心水葫蘆會在江河湖泊中迅速繁衍,搶占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危害健康,腐爛后污染水質,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生長,造成生態失衡。然而,畢業于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且具有多年農業科技工作經驗的仇和則認為圈養水葫蘆,是治理滇池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早在2009年,昆明市便在滇池白山灣實施了“滇池水葫蘆富集氮磷及資源化利用研究與示范”項目,系統研究了水葫蘆機械化采收、減容、粉碎、脫水、有機肥生產、沼氣發酵,分析評估了“水葫蘆控制性種養機械化采收工廠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各環節技術參數及社會生態效益。實踐證明,只有用水葫蘆來吸附滇池里的氮和磷,才是解決滇池水質富營養化的治本之策。
理 論
從仇和的專業出身來考慮,他一定比普通人更了解水葫蘆的生態習性,知道水葫蘆泛濫可能造成的危害。但他比別人更清楚水葫蘆的長處。水葫蘆,學名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人們在和水葫蘆抗爭的過程中發現,水葫蘆球形葉柄的纖維網能吸附核電廠排放的放射性廢水,污水流經水葫蘆的“過濾器”,放射性污染物的強度大幅度削減。它還可以吸收工業廢水中的稀土、鉛、汞、鎘、鎳等重金屬元素,吸收農藥污染及生活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有人計算,種植1 公項水面的水葫蘆,每年能吸收4 噸有機氮和1 噸磷農藥,這樣的凈水能力足以處理2000 居民的生活用水!
水葫蘆不僅能凈化污水,它還含有比傳統蔬菜更高的蛋白質、脂肪和纖維。水葫蘆年畝產2.5—4萬千克,可為30—40頭豬提供青飼料。馬來西亞的土著居民,更是以水葫蘆的嫩葉和花作為蔬菜,以供食用。印度海得拉巴地區研究所首次用水葫蘆的葉片生產出寫字紙、廣告紙和卡片紙。據估算,印度境內的水葫蘆每年能生產出1000 萬噸紙。在溫度、水質等適宜的條件下,一株水葫蘆在八個月內便能繁殖到6萬株,可以覆蓋0.8 畝水面,而1公頃水面的水葫蘆,每天能生產1.8 噸干物質,通過微生物的厭氧發酵,能產生660 立方米的沼氣,相當于250 公斤的原油,這是一個怎樣驚人的數字!
出 路
由此看來,深諳水葫蘆習性的仇和決議用水葫蘆來治理滇池污染,并非是一時沖動或政府權力下的武斷行為。他堅信水葫蘆是吸收水體中氮、磷能力最強的水生植物之一,在有效控制生長范圍、做好管護、機械化采收及資源化利用的前提下,進行大面積圈養水葫蘆,可吸收和濃縮水體中的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再通過機械化采收,制作有機肥實現資源化利用,可達到去除水體內源污染的目的,同時還會抑制藍藻的生長。他在江蘇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下,首先將水葫蘆治污限定在一定區域內圈養。與此同時,早在做出該決策之初,他就現場敲定了3處水葫蘆處理場,為這些圈養的水葫蘆找好了歸屬:水葫蘆用機械采收后,用船運往處理場,全枝全葉拿到處理場無害化處理。在粉碎、渣汁分離過程中,確保渣汁不回流到水體和土地中,全部回收利用。其中渣可做成富含氮、磷、鉀的肥料,用于增加煙田和三七田肥力,汁可發酵生產沼氣,供給生產設備運轉所需的電力。7月下旬,昆明市首次在白沙灣水域對圈養水葫蘆進行實驗性采收。源源不斷的水葫蘆通過傳送帶被搜集到采收船上,采收并粉碎后的水葫蘆將由專門的運送船運到處理場,經過晾曬、脫水處理后,進行深加工資源化利用。昆明市政府作出承諾:滇池26平方公里水面圈養的水葫蘆,除保留部分種苗外,必將實現分批次全種全收。
仇和的為政之道,總是這么特立獨行。他看準了的事情,砸鍋賣鐵也要做!用他的話說,他就是要“用不民主推進民主,用人治推進法治”。正是他這種倔強的作風,頂住了社會各界的壓力,讓滇池治污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從九五到十一五,國家投資滇池治理已超200億。然而以前的很多投資都打了水漂,真正起效用的投資卻在仇和上任之后。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昆表示,仇和對于滇池水質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以前在盤龍江走,得捂著鼻子。現在水清了,有人下去游泳了。”
啟 示
科學發展,離不開創新和大膽。而這種執政者主導下的制度創新,一方面通過自上而下的威權主義政策施惠于民眾,從而鞏固了政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規避了傳統舊體制下潛在的社會危機甚至是政治危機,給民眾帶來了可以預期的精神寄托與未來希望。國家要求在2015年前要徹底治理滇池污染問題,草海水質達到V類,外海水質達到Ⅳ類。重壓之下,我們除了寄希望于這些大膽的改革者們,還能有其他的辦法嗎?
為政如此,外來生物利用也當如此。當前能源問題正是世界六大危機之一,“綠色能源”的利用成為解決能源危機的主攻方向。滇池將水葫蘆變作了治理藍藻、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法寶。但它僅僅是外來生物利用的一個開始。我國已知入侵植物達380多種,其中對我國農業帶來嚴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蘆、水花生、葎草、豚草、紫莖澤蘭、飛機草、大米草、薇甘菊、銀膠菊等。這些外來植物威脅著我國的農業生態系統、畜牧和魚類的棲息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健康。但它們卻有著幾乎一樣的生物學特性:適應性強,抗病蟲害,有著快速的繁殖機制、高效的散布機制和強大的競爭能力。博采眾長,利用外來植物的抗病蟲特性,研制生產以外來植物為原料的生物農藥;利用外來植物富集纖維的特性,生產出環保紙張;利用外來植物生長茂盛、繁殖力強的特性,為養殖業提供豐富的飼料,都是“變害為寶”的具體途徑。在多年的治理毫無進展的情況下,如何打通外來生物開發利用的瓶頸,將看似有害的外來生物變成一種寶貝,一種資源,成為植物資源利用研究領域的一項新的課題。這個根據外來入侵生物的強大生命力特性,研究其利用價值的過程,即是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 要邁步走向這些實踐,仍然離不開大膽的創新。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