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味覺
每逢過年的時候,一大家子人圍坐在餐桌前,一邊吃年夜飯,一邊看春晚。為了做頓豐盛的年夜飯,我們幾乎耗盡了所有的腦細胞,卻總是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每每這時,大家總愛講一個關于“嘗嘗味兒”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別人,正是我。那時我才7歲。八十年代初的農村,很落后。那時候的小孩子,最盼望過年。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做很多道菜,才會有餃子,分到水果糖塊兒。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母親才會給我們做“過油的”(其實就是掛漿)吃。在這個時候,我不再和小伙伴滿世界的瘋跑,而是乖乖的待在廚房里,看母親做“過油的”。
那時做“過油的”原材料只有土豆。母親將削好皮的土豆洗凈后切成三角塊,然后放在用雞蛋和土豆粉調和好的糊里“抓糊”。等鍋里的油沸騰后,用筷子夾著放進去。嘩嘩響的油鍋里,油花裹挾著土豆塊翻滾著,我在一旁看著,不斷地問母親什么時候會炸好。母親說很快就好,等著吧。終于母親將炸的金黃的土豆塊用笊籬撈出來,瀝瀝油放在盤子里,繼續炸下一鍋。看著盤子里誘人的土豆塊,我的哈喇子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一種急切想吃到嘴里的欲望迫使我伸出手,跟母親說:我想嘗嘗味兒!得到母親允許后,顧不上拿筷子,抓起一塊就放到嘴里。剛出鍋的土豆有些燙,我來不及細嚼,就咽到肚里。只覺得酥酥脆脆的,似乎沒嘗到什么味道,就又拿起一塊。還是覺得不過癮,就繼續“嘗嘗味兒”。沒等掛漿,一盤子土豆就被我全部吃光了。等母親撈出第二鍋,盤子只剩下油星了。母親嗔怪地拍了我一下說:“你這味兒嘗了一盤子啊!”至此,“嘗嘗味兒”就成了逢年過節家人調侃我的保留曲目。
如今三十幾年過去了,我也曾經做過很多次“過油的”給我的孩子吃。可是不論怎么做,原材料怎么變換,孩子和我都是只吃一兩塊就不吃了。吃遍了山珍海味,南北大菜,卻總有一種食之無味的感覺。在生活變得好起來的同時,一度遠離餐桌的粗茶淡飯,又開始走進現代人的生活。然而當年“嘗嘗味兒”所帶來的味覺感受卻很難再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