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
濕地的直接利用價值表現為水資源、濕地產品、濕地礦產、能源、水運、旅游、教育與科研價值等。而其功能價值則是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嫩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眾多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棲息地。
濕地不但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可再生資源,更是人類生命和文明的搖籃。如我國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樓蘭古國的興衰等。盡管濕地僅占地球陸地表面的6%,卻誕生了人類的文明。從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到中國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大河流域。濕地以其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功能,維系著水、生命、以及人類文化等多方面關系。
濕地的概念大概有了半個世紀,但濕地的存在卻是與地球同齡的。因為濕地就是河流、湖泊、沼澤,就是淺淺的海灣,就是那些“濕潤”的地方,還有我們周邊的水庫以及稻田。人類自古就有“逐水草而居”的習俗,濕地集中分布的地區一般人居條件相對優越,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無不依傍著濕地而發育拓展,因而有人將濕地總結為“生命與文化的起源”真是再恰當不過。
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濕地是中華文明的繁衍之地,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都離不開濕地的孕育和滋養。濕地誕生文明,濕地也溝通文明。隋朝開鑿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濕地。京杭大運河連接了長江與黃河流域,它經過的河北、山東、江蘇其實是一個濕地群,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濕地網絡。它不僅是一個運輸的水路,更是中國南北文化交融的文明走廊。
有許多文明因為濕地的消失而消失,有許多濕地正在遭受人們的破壞。樓蘭古國的消失有力說明了濕地是何等的重要。濕地是文明的血脈,是文化的傳承。濕地滋潤著文明,而文明卻正在消滅濕地,消滅著我們的起源地。
由此,我們關注的是濕地,思考的應該是文明。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