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說《嫁妹》
媒體:文匯報 作者:內詳
專業號:楚鷺伊人
2009/5/28 11:17:17
■王爾齡
逢舊歷年,過端午節,一年兩次懸掛《鐘馗圖》,是以前流傳很廣的民俗。今值端午節,由此想起戲曲中的《鐘馗嫁妹》。這個戲,昆曲演得最有情味,技不離藝、藝不離戲,演技、唱腔、身段無不為角色而設,堪稱觀之不厭,不嫌重復。
鐘馗故事始見于《唐逸史》,而鐘馗有妹則由宋人筆記中增益。清·顧祿《清嘉錄》引前人之語更敘及有關繪畫、木刻年畫,云:“今俗有鐘馗嫁妹圖,以此而訛。”所說之“此”,指前代筆記。若謂“訛”,則鐘馗本系傳說人物,衍出“嫁妹”事,就談不上“典”與“不典”了。
鐘馗的傳說互有同異,今轉述早期記載,以見一斑。相傳唐明皇開元二十三年(736)帝病臥禁中,晝夢一綠衣人,鞟(皮靴)一足、眇一目、腰一笏,蓬發無鬢,左手捉一鬼,右手第三指刳鬼目;上問為誰,對曰:“臣先朝進士鐘馗也。受國厚恩,生未有以為報,愿為厲以自見。”續出的筆記指其為唐高祖武德年間人,又有人說他是唐明皇開元年間進士,當然無法斷定,也無須論證;流傳過程中層層疊疊添加,并且還有人依傳說為之作《傳》者。元代就有識者謂鐘馗事無非“以文為戲”,但不失其“寓言有味”。此言得之。它既然是戲言、寓言,就不必說鐘馗小妹之有無,應辨者故事情味也。
舞臺上的《嫁妹》很有看頭。鐘馗赴進士試不第,觸殿階而死,成為鬼雄。所念者家有一妹,必欲為之完婚,于是帶了小鬼趕奔回家。一路登山涉水,舞臺畫面隨之變換,眾小鬼或騰躍,或環擁,有時跟斗翻起翻下,下翻時燈、傘、擔依然不離身。勾鬼臉而無可怖之狀,作鬼步而有可愛之態,鐘馗更其嫵媚,悲喜俱現人情,簡直是鬼而人、人而鬼,鬼情竟如人情;盡管誰也沒有見過鬼,臺下觀眾大抵都不信有鬼,但看到臺上所演,動作幅度大于活人,一顰一笑與人相似而又相異,仿佛覺得可親之鬼正該如此。
早年先后看過北昆演員侯玉山、侯少奎的《嫁妹》,看過梆子女武生裴艷玲的昆腔《嫁妹》,江南地區的昆曲、京劇所演看得更多。滿臺鬼魂知其為假,滿臺鬼情卻認其為真。信筆及此,我只有一句最想說的話:這樣好的藝術,不要與我們漸離漸遠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