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廣泛的濱海濕地喪失和退化,是導致鷸科和鴴科鳥類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遷飛區內,天然潮間帶濕地常被轉化成人工濕地,例如水產養殖塘、鹽場和水稻田。在多個地點和多種環境條件下都記錄到鴴科和鷸科候鳥會利用這類棲息地。
最近剛發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的一篇文章,匯總了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數據以及專家意見,探究鷸科鴴科鳥類在非繁殖期使用人工棲息地的普遍程度。
蔡志揚、Micha Jackson 和 Amanda Lilleyman 攝
文章的部分亮點包括:
1
有83 種鷸科和鴴科鳥類,包括濱海濕地的常見遷徙物種,在 176 個地點8 種不同類型的人工濕地內棲息。
2
共36 種鷸科和鴴科鳥類,包括 11 種受脅物種,在人工濕地內曾有超過其遷飛區種群數量總數 1% 的數量記錄(達到國際重要濕地的標準)。
3
有記錄到鷸科和鴴科鳥類的土地類型包括農田、水產養殖場、鹽場、人造高潮休息地、碼頭、發電廠、圍墾區和污水處理廠,當中很多地點也被稱為“生產型濕地”,一種普遍被認作對一些生物來說十分重要的土地類型。
4
在某些情況下,鷸科和鴴科鳥類在人工生境中的數量龐大,但是受脅物種則較少出現在人工生境。此外,體型較大、遷徙的濱海濕地專有物種更少在人工生境中覓食。最后,鷸科和鴴科鳥類的數量、物種豐富度和密度,在不同的人工生境之間會有顯著的差異。
文章的作者們最后總結認為,保存和改善鷸科和鴴科鳥類僅剩的天然棲息地依舊是至關重要的舉措,這些鳥對濱海人工濕地的廣泛利用說明人工濕地也該整合到鷸科鴴科鳥類的保護框架里去。特別是鹽田常會吸引大量鷸科鴴科鳥類聚集,但卻經常會受到土地利用模式改變的威脅,因而值得額外的關注。
被趕到無濕地可去,只能在屋頂上棲息的候鳥。(林植攝)
原文引用:
Jackson, M.V., Choi, C.-Y., Amano, T., Estrella, S.M., Lei, W., Moores, N., Mundkur, T., Rogers, D.I., Fuller, R.F. (2020). Navigating coasts of concrete: pervasive use of artificial habitats by shorebirds in the Asia-Pacific.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doi: 10.1016/j.biocon.2020.108591.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