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濕地 自然瑰寶
------鄉土教材
前言
第一章、 洞庭湖名字的由來
第二章、 鳥兒戀上洞庭湖
第三章、 洞庭水生植物
第四章、 西洞庭湖的有機農業
第五章、 濕地公園景點大全
第六章、 洞庭告急
第七章、 洞庭文化
寄語
第一章、洞庭湖名字的由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長江側畔造就了一片天水相連、風光無限的湖泊,古人又用自己的智慧,為之創造了一個優美動聽而又頗具神奇色彩的名字———洞庭湖。
“洞庭”一詞,始見于《楚辭》。屈原在他的詩篇中多次提到“洞庭”。如:《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兮北征,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在洞庭湖畔度過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愁苦而窮終”。從《九歌》推測,“洞庭”之名始于二千三百多年前。
在歷史上,對“洞庭”名稱的由來,仁智各見,眾說紛紜。《山海經?中山經》稱:“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有學者稱,《山海經》所提“洞庭之山”即今洞庭湖中的君山;“帝之二女”即屈原詩中所稱“湘君”“湘夫人”。《巴陵志》也記載:“洞庭山即君山。”但《山海經》只提及“洞庭”或“洞庭山”,并未提到“洞庭湖”。直到唐代,李思密在《湘君廟紀略》中寫到:“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所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亦猶彭蠡湖中有鄱陽山,后人遂以彭蠡為鄱陽湖也。”才將“洞庭”與湖聯系起來。
《中國歷史地名詞典》在解釋“洞庭”之名的由來時,稱:“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即此。”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據查,該說法引自《莊子?天運篇》:“北門成(黃帝近臣)問于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其中,“洞庭之野謂天地之間也”。 先秦兩漢時期,有學者稱“洞庭湖”別名“九江”。此說源于《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因岳陽古稱“巴陵”,故以此認為“東陵”即“巴陵”,進而把九江定為“洞庭湖”。據《漢書?地理志》載,《禹貢》所稱“九江”根本不在湖南境內,而在漢潯陽境內,即今湖北廣濟、黃梅一帶。清末魏源力主“辟洞庭為九江之妄”:“至以九江為洞庭,無論洞庭是湖非江,且入湖之水唯沅、湘、資、澧……安得有九?”
洞庭為湖泊名稱,但自先秦至漢代的許多地理、水利著作均未曾記述。《禹貢》作為我國古老的地理著作,多處提及云夢澤、彭蠡(今鄱陽湖)、震澤(今太湖),也惟獨不見洞庭湖之名。《漢書?地理志》記有三十多個湖泊名,洞庭湖仍榜上無名。只有酈道元的《水經注》才將洞庭湖與長江及云夢、彭蠡等大江大湖齊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說法不一。比較多的學者認為,洞庭湖在春秋時代只是一個平淺型湖泊,面積小,荊江主河道尚未形成。古云夢澤江湖相混,汛期汪洋一片,比洞庭湖大好幾倍,因此人們將洞庭湖略而不記。明代《君山記》說:“云夢澤在郡治西,與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洞庭在北,青草在南,云夢在西,合為一湖。”但這時的云夢澤已處在消亡、解體之中,而洞庭湖在擴大。
歷代名家如屈原、李白、杜甫以至王夫之、魏源等,都留下了取材于洞庭湖自然風光或歷史文化的詩篇,傳誦至今。毛澤東主席1964年秋從長沙乘火車返京途中,在岳陽車站做短暫停留,曾手書杜甫名詩《五律?登岳陽樓》,而他自己也在1961年寫下了《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活動: 人們眼中的洞庭湖
洞庭湖這么美,歷史這么悠久,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的作品,你能搜集多少呢?
曼妙洞庭,云夢氣澤,關于洞庭湖由來的神話故事有很多,你們搜集多少呢?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歌曲中描繪的洞庭湖是什么樣子的呢?
目的
了解與洞庭湖的詩句、故事和歌曲。
過程
1、 找出下面一首詩的作者,朗誦全詩,解釋詩句的含義。
2、 請教語文老師,或翻閱有關的書籍,搜集更多與洞庭湖有關的古詩詞,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
3、 用圖文并茂的手抄報形式將你搜集的資料展現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4、 你能寫贊美洞庭湖的詩或者散文么?
5、 請教音樂老師或者父母,學唱關于洞庭湖的歌曲并組織一場歌詠比賽。
第二篇 鳥兒戀上洞庭湖
西洞庭保護區以水禽、水禽棲息地以及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以阻止濕地進一步萎縮退化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要目標,是東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地。該區有白鶴(Grus leucogeranus)、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黑鸛(Ciconia nigra)等7種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卷羽鵜鶘(Pelecanus onocrotalus)等23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國家Ⅰ級保護鳥類:
1、白鶴
白鶴中文目名: 鶴形目
中文科名: 鶴科
中文屬名: 鶴屬
同物異名: Grus leucogeranus Pallas, 1773,
中文俗名: 西伯利亞鶴 修女鶴 查干 -套格加 黑袖鶴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Gruidae
拉丁文屬名: Grus
拉丁文種名: leucogeran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73
英文俗名: Siberian Crane
級別:一級
【形態】
大型涉禽,(135厘米)體羽除小翼羽、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為黑色外,為純白色的白色鶴。嘴橘黃,臉上裸皮猩紅,腿粉紅。飛行時黑色的初級飛羽明顯。幼鳥金棕色。 虹膜-黃色;嘴-橘黃;腳-粉紅。 叫聲:飛行時發出歡快、輕柔、悅耳的koonk koonk聲。
【分布地區】
分布范圍:繁殖于俄羅斯的東南部及西伯利亞,越冬在伊朗、
印西北部及中國東部。 分布狀況:全球性瀕危(Collar et al., 1994)。遷徙經由中國東北,冬季有2000多只聚于鄱陽湖及長江流域的湖泊越冬。我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為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近年來已發現來這里的白鶴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鶴總數的98%以上。鄱陽湖成了舉世矚目的白鶴王國。
2、東方白鸛
學 名: Ciconia boyciana
英 文 名: Oriental White Stork
分類:鸛形目、鸛科、鸛屬
別名:老鸛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winhoe,1873年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并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并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 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分布地區】
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地;越冬地主要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地區,少數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也飄泊到俄羅斯的雅庫次克、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地。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間,由于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于70年代初絕滅。由于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我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只,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3、黑鸛
中文別名:黑老鸛、烏鸛、鍋鸛
英文名稱:Black Stork
拉丁學名:Ciconia nigr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 1758)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鸛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鸛科 Ciconiidae
屬: 鸛屬
【形態】
大型涉禽,全長約100cm。上體從頭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有金屬紫綠色光,頦、喉至上胸為黑褐色,下體余部純白色。虹膜為褐色或黑色,嘴、圍眼裸區、腿及腳均朱紅色。幼鳥的頭、頸及上胸均為褐色,頸及上胸羽端棕褐色,呈點斑狀,翼羽及尾微綴以淡棕色,胸腹中央微沾棕色,嘴及腳為褐灰色。
【分布范圍】
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遼寧、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在長江以南越冬;臺灣。
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活動1、觀鳥
了解西洞庭的各種鳥類,你一定會為生活在洞庭湖畔非常自豪。洞庭湖寬廣的胸襟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為他們提供了棲息、筑巢、覓食地,如何讓大家更好的認識鳥類、保護和愛護鳥類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來認鳥吧!
目的 讓大家更好的認識鳥類、保護鳥類
準備
觀鳥儀器(單筒望遠鏡或者雙筒望遠鏡)鳥類圖譜、觀鳥記錄本
秒表、筆
步驟
1、在老師的帶領下,選定觀鳥的地點、時間
2、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實地觀鳥并記錄觀察鳥類的動作、習性
3、對照圖譜,更進一步的認識你所觀察到的鳥類。通過老師、當地農民和網絡等等方式了解這些鳥的習性、瀕臨滅絕的原因、生長繁殖
活動2、宣傳西洞庭的鳥類
1、各小組就自己觀察到的鳥類,一起討論并制作出一張海報
2、把海報貼在教室四周或者得宣傳欄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請同學們仔細觀看,評選出最喜歡的海報
3、把評選出來的海報貼在游客較為集中的地方,向游客們宣傳。

第三篇、洞庭水生植物
洞庭湖最早的貢品——包茅
洞庭湖有一種草叫“包茅”草。《左傳·齊桓公伐楚》上記載,齊桓公當年想稱霸諸侯時,其宰相管仲給出他主意,就是借口楚國三年沒有上繳貢品包茅了,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軍隊去討伐楚國。說“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恭,無以宿酒,寡人是征”。意思是,你們的貢品包茅不上繳進入到大王(周天子)皇宮來,大王祭祀就不恭敬,沒有辦法瀝酒敬神,所以我就來征討你。《周禮》上面的確也有記載。周朝當時的國貢分九等,最高等級的是祀貢就要用包茅草。《周禮》上記載,“
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而且上面還記載有“
祀貢犧牲包茅之屬.....。”

這種草并非現在人們所認識的芭茅草,芭茅草是一種到處都有的牛喜歡吃的普通草。包茅則是一種十分稀有的植物,它“一莖三脊”,也稱“菁茅”。中國文明史以來,在它身上的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除了“周公定制”、“齊桓公伐楚”外,還有“孔明醉書”、“關公砂嘴”、“因草建縣”、“李白覓酒”、“宋宗祀岱”、“王皓獻草”、“重建碑亭”、“于老定廠”、“潤之考察”、“秾郁尋址”、“老廠興衰”、“臨終囑托”、“國貢重現”、“將軍鑒定”、“大師設計”、“貢酒生輝”······一系列故事。
就這是包茅草
蓮藕
“九孔碧藕秋日鮮,生熟咸甜總相宜” 蓮藕,通身是寶,它的根根葉葉,花須果實,可生食,可做菜,可入藥。早在清咸豐年間,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
在洞庭湖畔,普通的酒店,都可做出十幾道各具特色的蓮藕佳肴,涼拌、清炒、粉蒸、燉湯……排骨蓮藕湯、鰱魚燜藕、藕夾、孜然鹵藕、檸檬藕片、酸辣藕丁、湘蓮、芹香蓮、桂花糯米藕……觀之,目不暇接,嘗之,贊不絕口。
藕尖,是洞庭湖水鄉的上品野味,是五月的時令蔬菜。
藕尖,又稱藕稍,也有叫藕帶,藕鞭的。是連接藕節和嫩荷葉的莖,如瓊漿初凝,極為細嫩潔白通靈,含水量大,無農藥污染和蟲害。只產于初夏,生長期短,產量不高,最為難得,到了蓮子上市的季節就難覓芳蹤。是名副其實的時令菜。所以,物以稀為貴。
藕尖與藕,不可兼得,藕農們怕沒了當年蓮藕的收成,都不愿在藕尖才露出來時,就掐了賣,正因這樣,藕尖的價格,比蓮藕貴了不少。
一盤不過筷子粗細的清炒藕尖上桌,細細一嚼,那份甘冽,那份清甜,仿佛和洞庭湖水一脈相連,也只有在品味采于洞庭內湖的這纖纖藕尖時,才能體會到《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中癡情少女強烈、真摯、勇敢的愛情。
中國草——苧麻
“苧蘿山麻”。“苧麻”是“苧蘿山麻”的簡稱。
活動 認識家鄉的植物
目標 認識家鄉的一些植物,看看他們的主要用途,是用來觀賞還是為人類提供食物、用作藥膳等等,了解一兩種植物的外形、生長過程、用途。動手培養一兩種植物。
過程
1、 請教當地的農民或者長者,認識幾種植物并觀察其外形
2、 通過請教當地居民或者查詢網絡深入了解該植物
3、 自己栽種或者收獲一種植物并記錄其過程
第四篇、西洞庭湖的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與目前農業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可向社會提供無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環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
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農產品造成污染,給人類生存和生活留下陷患。目前人類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類癌癥的大幅度上升,無不與化肥農藥的污染密切相關。以往有些地方出現“談食色變”的現象。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以及其他可能會造成污染的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產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質好,有利保障人體健康。
(二) 可以減輕環境污染,有利恢復生態平衡。
目前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農藥在作物上附著率不超過10-30%,其余大量流入環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進入江湖中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魚類生存。農藥在殺病菌害蟲的同時,也增加了病蟲的抗性,殺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結果引起病蟲再猖獗,使農藥用量愈來愈大,施用的次數愈來愈多,進入惡性循環。改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減輕污染,有利于恢復生態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產品進行國際貿易受關稅調控的作用愈來愈小,但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種植方式和內在質量控制愈來愈大(即所謂非關稅貿易壁壘),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可能打破壁壘。有機農業產品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品質、無污染環保產品,因此發展有機農業,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有機農業是種勞動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術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蟲問題難以解決,還需要有全新的觀念。有機農業食品在國際市場止的價格通常比普遍產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為此,有機農業是大有希望的產業,我們新昌有待積極而穩妥地發展。
有機農業要求其使用的土地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合成物質;要求其使用的種子不含各種基因和轉基因;要求其使用的肥料是作物秸桿、畜禽糞肥、豆科作物、綠肥和有機廢棄物等,有機農業采用作物輪作以及各種物理、生物和生態措施防治病蟲害。有機農業要求其加工的原料必需是來自已獲有機頒證的產品或野生天然產品;并且在其加工過程中不添加其他人工的或者化學的添加劑。
漢壽縣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生態化理念運用于農業生產中,大力倡導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目前,全縣建有無公害生產基地80.6萬畝,擁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8個,綠色食品16個,有機食品2個。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有機蔬菜
桃花島是長沙湘村公司在西洞庭湖濱漢壽縣月明潭鄉桔園村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該島位于退田還湖的瀏家河中,其三面環水,面積500多畝,自退田還湖后,長沙湘村公司吸收了月明潭鄉桔園村100多名剩余和婦女勞動力在該島種植蔬菜。
自2005以來,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指導下,引導當地農民種植有機蔬菜,聘請深圳有機農場的專家指導有機蔬菜的生產。2007年該島有黃瓜、豆角、白菜苔、苦瓜、紅薯、大蒜、上海青、包菜等80多個蔬菜品種通過了南京國環有機認證中心(OFDC)的有機認證,為漢壽縣農產品創下了知名品牌。目前,該島成為了漢壽縣唯一一家獲得國家權威認證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同時,該島也是WWF在整個洞庭湖區除沅江西畔山洲外的第2個有機農業生產項目示范點。
有機魚
青山垸是洞庭湖中退田還湖的一個典型代表,總積雨面積778.7公頃。1998年,漢壽縣人民政府將退田還湖后青山垸,行政劃撥給漢壽西洞庭湖區自然保護區管理。
青山垸退田還湖后,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與國際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在青山垸開展了“退田還湖、恢復濕地”的示范項目。自2000年3月開始,保護區對青山垸實行封閉式管理,依法取締了青山垸內及周邊地區的“迷魂陣”、攔江網等不良捕魚方式,并嚴禁在湖中毒魚、電擊魚。2004年,保護區又與原青山湖垸的漁民對青山垸的漁業資源進行了共管,漁民在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和WWF的指導下,開始按有機漁業生產方式,在青山垸進行有機漁業生產,并由WWF組織社區漁民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到浙江省千島湖進行了有機魚生產培訓,漁民借鑒千島湖有機魚生產經驗,積極清除青山垸的污染源。為了保證優良的有機漁業生產用水,漁民不在青山垸投放任何餌料,不施任何化肥肥水,不施任何漁藥,完全讓青山垸的魚在自然狀態下生長繁育,且不投放任何轉基因魚苗。經過3年的努力,青山垸的漁業生產水平,已達到了國際有機魚的生產標準,并于2006年11月,順利通過了南京國環有機認中心的檢查驗收,現已有鯉、鯽、鳊、鰱、鳙、青、草、鯰等20個魚類品種獲得了南京國環有機認中心的有機認證。
目前,社區漁民已成立了青山垸有機漁業養殖場,已有長沙湘村公司、家樂福超市介入,銷售青山垸的有機魚。青山垸的漁業生產按有機漁業生產方式生產后,野生魚類資源迅速恢復,據調查青山垸目前有野生魚類有13科58種,以理科魚類為主,分為湖泊定居型和半洄游型二種生態類型。青山垸以成為整個洞庭湖區重要的有機魚生產基地
活動 過一天有機農夫的生活
目標 親身體驗有機農夫的生活,學習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并和普通的種植過程對比。
過程 1、體驗一天有機農夫的生活
2、寫一篇體驗有機農業生活的感受
3、通過向有機農業的種植人員或者查詢網絡等方式學習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不同之處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五篇、濕地公園景點大全
位于湖南省漢壽縣境內東部的西洞庭湖濕地,總面積3.568萬公頃,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西洞庭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西洞庭湖濕地由沅、澧水匯聚而成,有“水浸皆湖,水落為洲”的沼澤地貌特征,銜遠山,吞長江,碧波萬頃,浩無涯際,氣象萬千,素以美麗富饒聞名天下。這一帶港汊迂回,洲灘突兀,湖外有湖,湖中有島,漁帆點點,蘆葉青青,魚躍水底,鷗鷺翔飛。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日之中千姿百態。
西洞庭湖濕地風景區是一個大自然迷宮。浩渺無垠的水域勝景,風情萬種的湖汊島嶼內蘆荻連天魚米香。楊幺水寨、龍王廟、洞庭古堤、萬畝青紗帳、濕地鳥語林等眾多景觀,演繹著一個個神奇故事和美麗傳說。
1、蘆蕩探幽。開辟了500米長的蘆葦蕩水泥游道,設置了萬畝蘆蕩觀景臺。
2、綠島仙景。辟有四季長青的綠草觀賞點,讓游客體驗過草地的樂趣。設置了觀鳥臺。
3、濕地鳥語林。在萬畝黑楊林中,開辟了林蔭道、觀鳥園、吊床、秋千等項目。
4、楊幺點將臺。設置了水上飛機打靶參觀點。
5平方米,四邊開有觀光的窗口,可眺望遠方,是觀鳥和望遠的制5、楊幺水寨。建有楊幺塑像、楊幺紀念館、洞庭湖漁民風情陳列室、水上浮動碼頭、水上餐廳及岸上餐飲、住宿設施。
6、龍王廟。供游客朝拜龍王。設置了游客活魚放生、搬罾等項目。
7、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區宣教中心。位于蔣家嘴鎮青山湖垸旁保護區管理處內,包括宣教中心和觀鳥臺兩大部分。由WWF資助30多萬元分別于1999年和2002年建成,宣教中心面積5000平方米,包括保護區辦公室、接待中心、展示中心、百米濕地畫廊、多功能廳等,主要宣傳展示濕地的重要性和全球的濕地知識,主要濕地鳥類標本以及生態旅游資源分布及旅游開發成果。觀景臺高26米,水塔形,是觀鳥與蓄水雙功能塔形建筑物,中空,圓形,直徑2.5米,內部建有可登頂的扶梯,頂部為正方形,面積約2高點。
濕地公園一日游線路:
巖汪湖游船碼頭乘游船—蘆蕩探幽—綠島仙景—濕地鳥語林—楊幺點將臺—楊幺水寨(就中餐)—龍王廟—宣教中心—洞庭湖游牧場—巖汪湖游船碼頭(返程)。
活動 參觀濕地公園,領略洞庭魅力。
第五章 洞庭告急
2007年,人鼠大戰;2008年,人鳥大戰;2009年,人蟹大戰……
2007年,人鼠大戰。南洞庭湖鼠患災區,一棍子抽下去,最多可以打死七八只。
2008年,人鳥大戰。秋冬季節,洞庭湖漲水,候鳥冒險闖進人類聚居區,與人搶食。
2009年,人蟹大戰。專家說,螃蟹再這樣橫行下去,洞庭湖生態系統將嚴重退化。
2010年……
這是一部洞庭生態編年簡史。
這些爭斗,是物競天擇,更是大自然的懲罰。
一份2009年新出爐的調查報告顯示:頻繁的人類活動,導致洞庭湖濕地面積萎縮,植物生存環境遭破壞,動物棲息地逐步喪失,動植物種類呈線性逐年降低。
近4年來,洞庭湖僅魚類就有30多種消失。以往,盡管漁民的捕魚工具落后,但大家是挑著擔子賣魚;現在,漁民的捕魚工具先進了,卻只能提個菜籃子賣魚。
麋鹿原產于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
體重4~7千克,雌鳥略小。體羽潔白,頭部稍帶棕黃色。頸部和嘴均比大天鵝稍短。它與大天鵝在體形上非常相似,同樣是長長的脖頸,純白的羽毛,黑色的腳和蹼,身體也只是稍稍小一些。它的鳴聲清脆,有似“叩,叩”的哨聲,而不像大天鵝的像喇叭一樣的叫聲。

江豚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江豚的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牙齒短小,左右側扁呈鏟形。眼睛較小,很不明顯。全身為藍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顏色淺亮,唇部和喉部為黃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
江豚
世界自基金會(WWF)提供的資料顯示,1993年,長江至少還有2700頭江豚,15年來,這一種群的數量下降了近一半。如今,長江中江豚總數約1400—1800頭,其中150—200頭分布在洞庭湖區。
今年1月7日,洞庭湖水鳥江豚麋鹿科學調查啟動。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和他的四位博士生對洞庭湖江豚進行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讓他們十分痛心。
“江豚數量的下降速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結果。洞庭湖及其相連水域共有江豚108頭,其中18頭是幼仔。這個結果相對于2007年3月份同區域的200頭來說,已減少了整整一半。”王丁說。
研究人員在調查的前十天觀察到,這片水域竟有電打魚漁船220多艘,此外,洞庭水域還在不斷遭受污染的侵襲。
中科院水生所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洞庭湖,本是江豚最集中棲息的水域,但由于生存環境被破壞,江豚數量急劇減少。
“這讓我們十分震驚,僅兩年時間,江豚數量就少了一半,如果再不引起重視,江豚將成為繼白鰭豚之后長江流域滅絕的第二個物種。”王丁說。
魚類,
江豚之殤,也是洞庭之殤。洞庭之殤,亦是魚類之殤。
自1999年起,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學建就著手研究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對洞庭湖魚類進行了系統調查和數量監測。
2004年至2008年間,鄧學建及其團體在東洞庭、南洞庭、西洞庭和橫嶺湖33個監測點采集魚類標本13400余號,經鑒定僅7目16科86種,比以往數目少了30余種。匙吻鱘科的白鱘、鯡科的鰣魚、鲀科的暗紋東方鲀等珍稀物種已經消失。
鄧學建介紹,從歷史上看,洞庭湖曾有許多珍稀魚類物種,如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中華鱘、白鱘,國家二級保護物種胭脂魚等。但近幾十年來,洞庭湖里的這些珍稀物種正在逐漸減少或消失,白鱘已多年沒有被發現,中華鱘僅在湘江捕到過一條,胭脂魚自1980年以來也極為少見。此外,從1980年代以來,鰣魚、暗紋東方鲀再也沒有被發現,長頜鱭、大銀魚等物種近年來也少見到。
還有一些不被人們注意的物種,如鯮魚、寡鱗銀飄魚、似尖頭紅鲌、多鱗刺鳑鲏、寡鱗刺鳑鲏、斑條刺鳑鲏、中華鳑鲏、無須鱊、刺鲃、湘華鯪、江西魚泉、圓筒吻鮈、洞庭棒花魚、南方長須鰍鮀、宜昌鰍鮀、大眼鮠、粘皮蝦虎、真蝦虎等,鄧學建在采集中均沒有發現。
近年來,由于洄游通道受阻、入湖水量減少、水質污染加重、濕地植被變化及竭澤而漁和電力捕撈等違法漁獵的廣泛實施,洞庭湖魚類物種受到威脅。
洞庭湖一位唐姓漁民向記者感慨,以前,大家用擔子挑著魚去集市上賣,現在,是提個籃子去集市上賣,魚少了,也小了。
候鳥

越冬候鳥總數減少了八九成。
冬季到洞庭來看鳥。這是洞庭湖管理部門曾廣泛宣傳的一句廣告語。
洞庭湖是鳥類的天堂,特別是越冬候鳥的樂園,每年都有大批雁鴨類和鸻鷸類候鳥遷來越冬。由于鳥類資源豐富,每年一度的東洞庭湖國際觀鳥大賽已成為當地一大品牌。
然而,有關科研單位調查顯示,目前,洞庭湖鳥的種類和數量正在減少。
2004-2008年鳥類監測數據顯示,洞庭湖濕地內的水鳥數量和水鳥種類數量均呈逐年減少趨勢。其中,2004-2006年,洞庭湖水鳥數量、種類減少明顯,種類減少了5種,占2004年水鳥種類的8.93%;數量減少了38491只,占2004年水鳥數量的28.84%。
與2000年相比,2006年東洞庭湖區越冬候鳥總數由30萬只下降到僅3萬—4萬只,其中,國際瀕危物種東方白鸛由802只下降到36只,鴻雁由原來的3000多只下降到不足300只,小白額雁的數量也下降了40%。洞庭湖原有200只越冬白鶴,在2004年基本消失。
受人為干擾和破壞,洞庭湖環境發生較大改變,以致許多哺乳動物數量減少或滅絕。其中,發現于1918年的白鰭豚,在人們的視野中只“存活”了約90年。中、美、英、德、瑞士、日六國科學家在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中介紹,白鰭豚已功能性滅絕。
除白鰭豚外,還有許多曾分布于洞庭湖區的動物,近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被發現,如赤狐、貉、狗獾、大靈貓、金貓、小麂等。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虎紋蛙、金線蛙在洞庭湖廣泛分布,每逢繁殖季節,它們的叫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可是,洞庭湖區稻作區現已很難發現虎紋蛙,它僅在偏遠地區有少量分布。
專家介紹,洞庭湖的兩棲動物,近幾十年來似乎只有姬蛙科的種類沒有多大變化,其它物種都在不同程度地減少。
50余只野生幼鷺獲救
漢壽縣公安局明月譚派出所查獲一起非法狩獵案,當場抓獲犯罪嫌疑人馮某、王某,救下50余只野生幼鷺。
月明潭鄉地處漢壽縣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區的緩沖區,境內撇洪河沿岸瀏浹河林廠、鴨蛋洲等處生態環境優美,小魚小蝦等餌料豐富,成了野生白鷺、花鷺的“天堂”,常年有數萬只白鷺在這里筑巢安家、繁衍生息。每天,在此上空飛行的白鷺如雪片飛舞,成為一大景觀。每年四五月,更是各種鷺鳥的繁殖期。今年,當地派出所民警在瀏浹河村開展“大走訪”活動,走村串戶時,群眾反映近段時期有人頻繁地在鷺鳥棲息的山林里搗鳥蛋、掏幼鷺的情況后,加強了對該地段的巡查。4月26日12時,民警接到有人正在山林抓幼鷺的舉報電話后,迅速出警,將正在實施非法狩獵的馮某、王某抓獲,當場從其篾籮中救出50余只野生幼鷺。目前,查獲的幼鷺部分已放生,另一部分已移交省野生動物救助站,由專業人員進行養護。
活動:查閱洞庭湖由來、自然狀況等基本資料的相關書籍,和現在洞庭湖的現實情況進行對比。
目的
1、知道哪些行為對環境破壞,能夠有意識地避免這些行為的發生。
2、了解洞庭湖的變遷情況,昔日八百里洞庭如今何在!
3、關愛家鄉的環境,具有保護家鄉環境的責任感
過程
1、 注意觀察到家鄉破壞換就的人,記錄人們呢會有哪些行為對環境造成破壞。
2、 想一想,怎么樣做可以減少這些行為的發生?請你寫一封題為“保護環境倡議書”的信。
3、 信寫好了,全班進行交流,大家取長補短,形成一份更加豐富的倡議書。
第七章 洞庭文化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面實施“文化強縣”、“旅游活縣”主戰略,漢壽縣人民政府將承辦2009年中國湖南國際旅游節?常德分會場,將于2009年9月13日至19日舉辦第四屆西洞庭湖濕地文化旅游節
第四屆西洞庭湖濕地文化旅游節有四大主題活動:一是“萬眾慶華誕,狂歡洞庭游”為主題的旅游節開幕式及漢壽縣民間藝術展示。活動將通過集中展示農村舞龍舞獅、漁夫戲蚌殼、腰鼓、漁鼓、地花鼓、三棒鼓、漢劇表演、九子鞭、民間管樂隊等藝術形式,匯報漢壽農村文化發展成果,目的是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二是“奇葩耀云夢,激情漢壽游”為主題的環洞庭湖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將集中環洞庭湖十多個區縣市最優秀的民間藝術節目進行展示,旨在深入挖掘、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和造就一批民族民間優秀藝術人才,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洞庭湖各區縣市的文化交流,促進環洞庭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創建和諧洞庭湖做出積極貢獻。三是“金秋田園美,快樂漢壽游”、和“飛車越洞庭,驚奇濕地游”為主題的二大旅游活動。讓世界了解漢壽,讓漢壽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漢壽縣濕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西洞庭湖濕地文化旅游節作為一扇向外展示漢壽風采的窗口,為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與參與,組委會選擇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縣城文化休閑廣場、龍池實驗中學等地為舉辦地,以持續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和富于特色的文化、旅游、商業系列活動來豐富其組織活動。同時,誠邀岳陽、益陽、常德市環洞庭湖的15個區縣市參與此次旅游節,并將通過湖南經視進行宣傳報道來提升旅游節的影響力。
活動:針對洞庭美景,開展大型壁畫、繪畫比賽。
目的:增強對“洞庭家、濕地家”的感情,理解洞庭水鄉文化
過程:
1. 多觀察平常生活中的美景,和同學、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多多交流對西洞庭美的欣賞。
2. 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統一將西洞庭的美景和自己理想的家園相結合,繪出一幅一幅山河美景。
3. 多向長者請教關于洞庭故事以及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