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根本保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已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的生態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并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等措施。
現狀
良好的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目前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嚴重受損,農業資源的開發強度也越來越大。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耕地退化面積已經占到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特別是一些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較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耕地產出。
目前我國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約為5800萬噸,畝均使用量也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農藥每年使用量為180萬噸,農膜240萬噸。
2007年我國進行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有5000萬畝左右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全國因草原退化、建設占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涂、沼澤減少10.7%。可以想象,到目前我國生態承載問題或許更加嚴重。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的糧食達到1000多萬噸,每年受到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減少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逐步退出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推進廢棄物轉化利用,并促進受損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
會上,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指出,正是因為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使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以及耕地等資源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我國使用了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化肥,生產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糧食,在低質量的耕地上發展農業生產,永遠回避不了高成本、低效益和高污染問題。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改善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保護”和“治理”并重。
問題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雖然實現了“十一連增”,但是在這豐收的喜悅背后有著更多地擔憂。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分析稱,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土地污染、土地肥力下降或者發生次鹽堿化;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此外,隨著我國大棚農業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華南農業大學法學教授、廣東新農村法治服務研究中心主任王權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我國每年的農用膜消費量超過110萬噸,居世界第一,年殘留量達35噸以上。大量的農膜使用將會帶來大面積的白色污染,加重了對土地的侵蝕。
今年兩會期間,許多專家也表示農田白色污染逐年加重,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隱患之一。有專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地膜污染治理,包括制定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加厚地膜生產標準、加快制定地膜使用管理條例、設立農田地膜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等;另一方面,示范推廣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并落實長效治理措施。
中國農經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奇曾談到我國的農業整體布局仍存在一些問題。我國的草地農業系統越來越萎縮,而“以糧為綱”的糧食情結使得耕地大舉侵占草地,耕地農業越來越發達,草地農業卻在逐步退化。草地超載過牧也達到了36%,加劇了草地不斷退化。
另外,工業化、城鎮化地快速推進,使南方一些地區不再是“魚米之鄉”、而主要靠北方地區生產(如廣東糧食自給率不足30%,福建和浙江不足40%)。由此,地下水的過渡開采也讓華北平原20多萬平方公里范圍內成為了地球上的最大漏斗。
趨勢
如何走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之路?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已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的生態治理。具體包括: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并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
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范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問責監管,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鄭宇潔強調,未來發展現代農業、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需向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方向發展,提高植被覆蓋率,保住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科技技術,提高農民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意識,降低土地污染、水污染發生的概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等。
今年兩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黎明建議,要將生態農業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使農業發展走上一條“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發展“生態農業”要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盡量設法減輕對環境的破壞,支撐農業發展的各個生產要素要科學合理。比如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能過多;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提高,建立采取輪作、間作甚至休耕制度等。
3月17日,農業部也宣布正式啟動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這是農業部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推進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的重要行動。
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計劃的目標則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科學用藥水平明顯提升,單位防治面積農藥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爭實現農藥使用總量零增長。
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表示,實現這一目標,要在“三推”和“三控”上下功夫,推廣高產、高效、多抗的新品種,推進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推進耕地的質量建設,大力推廣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的技術。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