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濕地狩獵的主要對象。過度獵捕、撿拾鳥蛋是導致水禽種群數量下降主要原因。棲息地的破壞,對水禽的繁殖和越冬的影響尤為重要。以三江平原濕地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為例,在20 世紀70 年代以前約500 ~ 900 只,隨著三江平原沼澤地開發和過度狩獵水鳥,至20 世紀末僅有40 ~ 60 只(圖1)。
圖1 30年來三江平原東方白鶴數量變化
青海湖湖區人口比1949 年增加了4 倍,環湖區開墾面積達20 萬hm2 左右,脊椎動物減少了34 種,鵜鶘自70 年代就已絕跡,鸕鶿在60 年代有7500 只,現在約有4000 只,斑頭雁僅10 年就減少1200 只。
洞庭湖魚類的天然捕撈量已由20 世紀50 年代的3070萬kg,降至80 年代的1500 萬kg;魚類的種數也從114 種減少到80 種。另外,江湖阻隔使原有的海水—淡水湖洄游的珍貴魚類(除鰻等少數種類外)幾乎瀕臨絕跡。三江平原區原有“棒打狍子瓢舀魚”的民諺,魚類資源豐富。隨著過度捕撈、捕殺親魚和酷捕幼魚,加上水域污染,中小河流的魚類資源較30 年前減少了70% 以上,許多河段已無魚可捕。
紅樹林區是魚、蝦、蟹、貝類棲息繁殖的重要場所。海南島水產研究所曲口試驗場,1963 年紅樹林較多,年產魚蝦約3 萬kg,1969 年紅樹林被砍光后,年產魚蝦僅有2000 kg(宋曉軍等,1998)。
外來物種入侵導致了濕地物種多樣性喪失。據統計全國已知入侵濕地的外來水生和濕生植物約10 種,如瘋長成災的鳳眼蓮(水葫蘆)和迅速蔓延的大米草被認為是全國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濕地中外來入侵動物還有53 種(王虹揚,2006)。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