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期韓國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水利家,韓國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秦王采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說渠鑿成亦秦利,因得繼續(xù)施工,終于完成。
是渠從仲山(今陜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點,用以灌溉,并沖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萬余頃,使每畝增產到一鐘(六石四斗)。“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 河渠書》)。
鄭國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這讓本來強大的秦國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滅六國夢想的實現。鄭國渠工程宏偉,規(guī)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qū)。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后,"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這為秦始皇最終統(tǒng)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發(fā)揮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還在于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發(fā)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后,歷代繼續(xù)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后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漢代有民謠:"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稱頌的就是引涇工程。
1929年陜西關中發(fā)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餓殍遍野。引涇灌溉,急若燃眉。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親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動工,數千民工辛勞苦干,歷時近兩年,終于修成了如今的涇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萬畝土地。至此開始繼續(xù)造福百姓。
引涇工程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至今,在涇陽縣王橋鎮(zhèn)西部的張家山,這里不僅山清水秀,風景秀美。而且保存著歷代引涇渠首遺址,它們如同一塊塊水利的活化石,帶領我們進入這個天然的水利斷代史博物館徜徉,領略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除歷代故渠外,還有大量的碑刻文獻,堪稱蘊藏豐富的中國水利斷代史博物館?,F已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優(yōu)美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悠久雄渾的歷史遺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人觀光旅游。
鄭國渠--涇惠渠,猶如一條閃閃發(fā)光的銀線,牽來了涇河流域的美麗富饒。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