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這么一種說法,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過上北美或者澳大利亞人的生活,至少要4-5個地球才能維持。這種分析法法用到的是“生態足跡”。歐洲一直在綠色生態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推廣、能源效率的提高、公共交通的不斷改善,歐洲可以說是全世界生態之路的典范。可就算大家都按照綠色歐洲的標準來生活,三個地球都無法維持。
與其去計算多少個地球才夠,不如去思考人類如何用地球有限的資源更好地生活。如果我們真的深究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環保文獻都低估了人類文明可持續這條道路的實現難度。
90年代初Mathis Wackernagel和 William Rees提出了“生態足跡”這個概念,生態足跡就是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這種環境核算法通過測量出指定種群享有的有生產力土地和水資源,評估出這個種群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需求。如果一個社會能夠在其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內運行,就是可持續社會。
這種核算方法不能算是嚴謹的科學,許多批評人士指出這種方法低估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就連生態足跡的創始人之一的Wackernagel也堅信這些數字低了。
根據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放出的最新數據看,人類的需求需要1.5個地球的生態承載力才能滿足。一邊是已經非常可觀的人類資源消耗,另一邊是盲目迷信增長對全球經濟的持續影響,人類的過度消耗程度只會繼續增加。
生態村的足跡
就連全世界最成功,持續時間最長的生態村,生態足跡也還沒有達到合適的比例。
芬霍恩生態村位于蘇格蘭,這個全世界著名的生態村以鮮明的目的——讓我們對地球依賴更少,而為外界所知。芬霍恩生態村的村民幾乎只吃素食,村子里自己生產可持續能源,許多房屋都是用泥巴和回收材料制成。
研究人員對芬霍恩生態村進行了一次生態足跡分析。結果讓人非常意外,因為研究人員發現即便地球上所有人都按照這里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所需的資源和制造的廢物依然遠遠超過地球能夠承載的范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社區依然保留了西方人能坐飛機就坐飛機的好習慣,不然的話,他們的生態足跡其實很小。
這個結論拿出來告訴大家,目的不在于讓所有人都感到絕望,也不是否認生態村做出的努力。我(原文)是想告訴大家,在消費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對外圍修修補補根本不足以解決問題。
現代環境運動從開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五十年還是六十年的道路,可如何才能繼兼顧地球的可持續承載能力,又保證人類的繁榮發展,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有拿出一個范本。
我們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解,對于解決之道我們也非常熟悉。比如說,要盡快向可再生能源轉變,要認識到這種轉變要做到可行和可承受的范圍必須要求發達國家高能源消耗要大幅減少。同時能源減少也意味著生產力和消費水平的下降。
要培養有機農業,消費當地生產的食物,適當地少吃肉或者不吃肉。我們要多騎自行車少坐飛機。衣服修修補補還能再穿,資源要和所有人共享,大幅度減少我們制造的廢品,對市郊進行創意化重建。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要適度且節儉,同時要保證物質的充足。我們還要少生些孩子,免得人口太多成了災。
然而個人的行動并不足以帶來什么改變,我們必須重新改造整個社會,讓社會支持和推動簡單的生活方式。為了讓一個地球支撐起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們需要科技的力量,有些人也認為科技的力量可以在不改變現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大大減少人類的生態足跡。不過要讓生活方式可持續,削減物質使用的幅度可能是你承受不了的。除了提高使用效率以外,我們也應該過得更加簡單,思考一下除了消費文化以外,我們還能享受怎樣的美好生活。
從消費主義和增長理論中走出來的人類還能保持繁榮么?面對多重危機同時襲來,人類能化險為夷闖出一線生機么?
回答了這些問題,也就理解了我們這個時代。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