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第一階段會議將于2021年10月11—15日在云南昆明舉行。在COP15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下,中國環境報社于2021年6月-8月面向全社會開展“保護多樣之美 共建和諧家園”生物多樣性主題征文活動,以展示各地、各機構組織及個人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案例故事,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宣傳保護理念,為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近期,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將對中國環境報登載的部分文章予以轉發,以饗讀者。
自然里的孩子
2020年夏天,我和朋友帶著她5歲的孩子“一一”,在上海市楊浦區新江灣城濕地公園散步。“一一”穿著媽媽特別印制的上海6種常見鳥類的T恤。如果你想考考她那些是什么鳥,根本就難不住她。她可以飛快地告訴你:珠頸斑鳩、麻雀、棕背伯勞、烏鶇、戴勝和白鹡鸰。走在江灣濕地的小路上,她對路邊的常見植物“八角金盤”“大花吳風草”“春飛蓬”隨口道來。“一一”的媽媽是一名自然愛好者,經常帶孩子到戶外玩耍,也參加各類自然教育活動。媽媽還經常帶“一一”在自家小區尋找“寶藏”:認識南天竹的“紅寶石”,沿階草的“藍寶石”,還有各種常見的野花野草和鳥類,觀察后回家一起畫下來。
“一一”小朋友畫的自然筆記——結香。 王西敏供圖
像“一一”這樣對身邊的動植物如數家珍的孩子還有很多。在今年4月舉辦的第16屆上海市民觀鳥比賽中,我被一群小學生打敗了。那群孩子憑借超乎尋常的熱情,奔跑在世紀公園的各個角落,記錄著他們所看到和辨認出的每一種鳥,有的甚至拿著相當專業的相機拍攝著鳥類作為記錄。
有著近20年觀鳥經驗的我,倒是非常“佛系”,一點也沒有覺得難堪。因為,這就是我從事自然教育工作這么多年來希望達到的結果。我很高興看到夢想成真的一天。
一本書帶來的改變
說起我和自然教育的淵源,可以上溯到2006年。當時我還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斯蒂芬角校區攻讀環境教育及解說碩士。那時,國內外基本上還沒有“自然教育”這一提法。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剛在美國出版的書——《林間最后的小孩》。書中提出 “自然缺失癥”的概念,意思是說,美國的孩子受到電子產品的吸引及城市化發展的影響,越來越缺乏和自然的接觸,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身體和心理問題,比如肥胖癥、多動癥、容易抑郁、缺乏合作意識、不能承受挫折等,同時,自然保護也會因為缺乏支持者而陷入困境。作者理查德·洛夫指出,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為他們創造出足夠和自然接觸的機會,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并培養一代關愛自然的人。
這本書讓我深感震驚。在當時的我看來,書中列舉的種種“自然缺失癥”現狀,在中國同樣存在,并且相當嚴重,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此類問題。回國以后,機緣巧合,我和民間組織“自然之友”以及當時國內環境教育的倡導者郝冰老師一起,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并出版。而我自己,則在當時工作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始更多的實踐。我和同事們設計了很多課程,讓來植物園的學生團體和親子家庭能夠更深入地體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而非簡單地走馬觀花。我們還組織觀鳥、夜游、自然筆記等活動,突破了 “植物園的科普活動就是圍繞植物認知”這一傳統觀點。漸漸地,一到寒暑假,很多機構慕名組團來植物園參加我們的活動。
《林間最后的小孩》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超出我的想象。據我了解,當時已經有些朋友開始組織孩子到戶外開展收費性的自然體驗活動,但參與者不多。因為很多人無法接受去外面“玩”還要交除了門票之外的費用,并且往往會和旅行社較低的收費進行比較。為了吸引更多家庭,一些組織者會向家長贈閱這本書。家長閱讀后,認可了書中的觀點,進而愿意參加此類活動。這種帶著孩子到大自然里去的活動被大家稱為“自然教育”,受到廣泛的認同,而一批專門帶孩子們進行自然體驗的機構就這樣通過收費生存了下來,并開始逐步成長。
2014年,我和自然教育機構萌芽較早的北京、上海、杭州、廈門、昆明等地的朋友,在廈門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共同探討自然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課程開發、人才培養等議題。這一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到2020年已經舉辦了7屆,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自然教育會議,每年參與人數近千人,并由此成立了“全國自然教育網絡”,我也有幸成為其中一名理事,參與了眾多會議的籌備工作。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保護自然
自然教育強調用各種感官感受自然,圖為孩子們用游戲的方式模擬種子的傳播。王西敏供圖
自然教育在中國的興起,給公眾參與自然保護帶來很多變化,比如螢火蟲保護。自然教育中的“夜游”活動,組織參與者在晚上觀察自然,例如青蛙、昆蟲、貓頭鷹、蝙蝠以及夜晚開花的植物等。這種新奇的體驗很受歡迎,全國多地都在舉辦,特別是在夏夜,觀看螢火蟲成了熱點。受城市化等因素影響,螢火蟲的合適棲息地逐漸減少,夜游看到螢火蟲的幾率不高,如果能邂逅,無論對孩子還是家長,都是巨大的驚喜。自然教育從業者就會向參與的家庭介紹螢火蟲的生活習性,講解為什么現在螢火蟲少了,我們能為此做些什么。與此同時,前些年,每到夏天,總有些商家為了吸引游客,搞“放飛螢火蟲”的商業活動。這些螢火蟲往往來自野外捕捉,極大地破壞了當地生態。所謂的“放飛”之后,螢火蟲也難以生存,很快就死亡了。此類活動抓住了公眾喜歡看到螢火蟲的心理,一度還很受市民歡迎。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人了解螢火蟲的生活環境和習性,這樣的活動近年來只要有人組織就會招來大范圍的抵制,并被相關監管部門叫停,可謂“人人喊打”。在這個現象的背后,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緣于多方面因素,但我樂觀地相信,“夜游”等自然教育活動也發揮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由于自然教育主要面向低齡孩子,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也不過約10年的光景,現在還很難有更翔實的數據來證明,自然教育在自然保護方面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效。但是,類似“一一”這樣的小朋友給了我和伙伴們極強的信心。而這樣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云南的高黎貢山和西雙版納、廣西的崇左和弄崗、四川的唐家河和王朗、江西的婺源和鄱陽湖等保護區;出現在上海辰山植物園、杭州植物園、武漢植物園、廣州海珠濕地、深圳華僑城濕地等城市的公園和濕地;甚至更多地出現在小區花園、街心公園、校園綠色角這樣小小的角落,用心去觀察一片樹葉、一只昆蟲和一只飛鳥,眼里閃爍著好奇的光芒。這樣的光芒鼓勵著我們在自然教育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在自然教育領域,我們一直推崇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的那句話:“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用教育保護自然,我們一直在行動。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上海辰山植物園 王西敏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