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09年“濕地使者”活動已經結束有段日子,可是那八天的一起拼搏一起奮斗的日子還記憶猶新……
還記得初見柘林湖的清澈見底時每個人的尖叫,讓人一開始就有沖動想要保護這片美麗的湖泊;還記得在去吳城鎮的路上,廣闊無垠的濕地,復雜多樣的鳥類,頓覺和自然零距離;還記得永修縣白蓮廣場的文藝表演,那個傍晚是我們最后的戰役,全場積極活躍的氣氛讓我們忘記疲憊、忘記汗水、忘記饑餓。
四月初我就開始加入濕地活動的策劃、申請、籌備,終于在2009年7月15日踏上保護濕地的坎坷之路。去濕地之前所有的想像、緊張、期待都在看見柘林湖的一瞬間凝結成了感動,保護濕地,我們在路上!
和邵董走在柘林街,感受時光變遷、社會發展給這里的環境帶來的變化:和修車的大爺聊發展、聊生活、聊環境,訪談的同時安慰了孤獨老人的心;和退休的主任一起號召改革號召環保,深感時代的使命感;和當地十一歲的濕地小使者舉起江西財經大學、綠派社、WWF濕地活動的旗幟入戶宣傳,推廣濕地、濕地保護的概念,將柘林鎮的濕地宣傳推向高潮。
在柘林的訪談讓我有了豐富的經驗,這方便了我在吳城鎮的入戶訪談的進行。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采取不一樣的采訪方式,側重不同的問題。早就了解到吳城鎮的鳥類資源豐富,于是針對捕鳥情況進行了解,宣傳愛鳥護鳥知識。不止一次聽到——你們這么熱的天出來,很辛苦吧;不止一次收到熱情的鄉親們送的西瓜,這些讓我愛上吳城鎮。
荷溪村的入戶訪談是讓我最心痛的回憶。那天下午三點從吳城鎮渡船到河西村,那里生活水平落后、蒼蠅到處飛,走在坑洼的路上我心情難以平復。依舊是熱情地打招呼,八顆牙齒的微笑,了解到的卻是當地生產落后,血吸蟲病在吞噬這里的村民,老人,小孩都有極高的發病率,更不用說每天種田捕魚的壯年了。鄱陽湖養育了這里的人們,卻也留著傷痛。那天晚上睡覺前很真誠的祈禱,祈禱鄱陽湖養育周邊的居民,讓他們身體健康。
永修縣城的居民相較而言文化素質更高一些,然而入戶訪談是遭到很多拒絕、猜疑、冷漠。這里的態度讓我聯想到之前幾個地區的村民的熱情好客,心里難免有些落寞。在鄉村,盡管不發達,但是更加人淳樸,更愿意真心相對。
敲著鍵盤將八天的活動反饋一遍,感覺眼睛有點酸酸的。濕地活動雖然就這樣結束,可是它帶給我的是永遠無法忘記的感動……
每個人在濕地活動中得到鍛煉,開始主動去做宣傳與人溝通,也開始成熟的考慮問題、分析問題,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改正的方法,濕地讓我們成長;十五個人,十五顆心在陌生的環境里緊緊靠在一起——排隊洗澡洗衣服,晚上開總結會,搶著背行李,濕地讓我們相親相愛。
柘林湖、吳城鎮、河西村、永修縣,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只有我全心全意的愛上自然、感悟自然,才能將環保宣傳真正推廣出去。
保護濕地這不是起點,也不會是終點。
環保,我們在路上。
感動仍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