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故事,那時的夢
1984年夏,我在父母的安排下來到通榆縣城求學。12歲的我對縣城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瓦房多、人也多——這些都是在我生活過的小屯看不到的,而且我家當時也沒有電視機,無法接觸更多的外界信息……
我所就讀的紅旗小學位于現在東門外蔬菜批發市場附近,離我寄居的姑姑家不遠。那段路是土路,還不十分平坦,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給我上學帶來了極大不便。路坑坑洼洼不說,很多路段沒有路燈——以致上夜班的表姐每次歸來都提心吊膽的。為了她的安全,我和表哥經常深更半夜去接她,有一次還差點遭到壞人襲擊……更糟的是,由于姑姑家房子地勢較低,雨還會積在院子里流不出去,一到雨季就經常要往外掏水。
從小學到初中,我穿的一直是累似“軍裝綠”的那么一種衣服,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因為它最便宜又耐穿——我一年四季就那么一套衣服,至少要穿三年以上。根本不穿襪子,鞋子都是媽媽親手做的布鞋……
吃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主食幾乎每天每頓都是玉米面餅子,而且很粗糙的(因為父母舍不得多磨幾遍,怕浪費糧食),我們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白面餃子——往往還是素餡的。至于“零食”,當時頭腦里根本沒這個概念,只有生病時才能吃上一碗白面疙瘩湯、幾塊烙土豆片(把土豆切成片放到鐵爐上烙熟),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幾粒糖果……甭說什么“肯德基”、“麥當勞”,就連普通的飲料是啥我當時也不知道。
住的土房倒沒覺得寒磣:在我生活過的那個小屯,七八十戶人家住的都是土房,區別僅僅在于房間數量的多與少……第一次見過的樓是當時的“聯營商場”(好像只有三層樓高)——那時整個縣城的樓也是屈指可數的。對這個龐然大物,我當時打量了好長時間,心里還在琢磨:怎么能蓋這么高的房子啊?
最打怵的是每年寒暑假回家,因為路有五十多里,而且全是土路——父親趕著馬車,不止是顛簸得厲害,一路上冬冷夏熱不說,風沙是最讓人頭痛的事,不但吹得人睜不開眼睛,想讓衣服干干凈凈地多穿兩天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都說“通榆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夏,從秋刮到冬”,雖然有點夸張,但的的確確是通榆多年來真實的寫照。一提起風,這里的人們無不心有余悸……
如今的通榆,風電產業異軍突起,由東寶塔筒制造廠到華儀風機、三一重工風電產業園項目落地,是風讓資源相對匱乏的通榆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生態旅游方興未艾,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載入世界著名濕地名冊的向海現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勝地,在吉林省素有“東有長白,西有向海”之美譽。
縣城樓群林立,一條條寬闊的柏油馬路縱橫交錯,大車小輛川流不息……長白路兩側滿是果樹,春風送暖,一路花香;繁榮大街路兩側栽滿了小花,一片紅、一片黃、一片紫,煞是好看!
漂亮的北轉盤廣場成了廣大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每每夜幕降臨,華燈爭相綻放——既方便了市民出行,又增添了一道美麗的景致。
而今,我的衣物終于達到了“最起碼讓人舒適”的程度(每季3套以上),上班穿皮鞋、回家換拖鞋(冬穿棉、夏穿涼),睡覺有睡服(原來還以為只有“大資本家”才穿得起呢!)……
平時吃的主食種類繁多,大米、白面早成了餐桌主流,粗糧反而成了“稀罕玩藝兒”;肉吃多了怕發胖,青菜也成了都市新寵。兒子有一次甚至說,“怎么又吃餃子!?”
十幾年來,我的住房從土房到磚平房,由磚平房到磚瓦房,再由磚瓦房變成了如今的樓房,可以說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終于告別了寒冷,實現了安居夢想。
十六歲那年,我才學會騎自行車——而且是別人的;如今我有了自己的摩托車,正準備考汽車駕駛證……
有線電視走進千家萬戶,家用電腦也日漸普及——因特網把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
面對今天擁有的一切,那時的我甚至連想都不敢想。我只是普通的工薪一族,我只是通榆飛速發展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縮影!
清晨,從我住的農業局家屬樓五樓上向外俯瞰,北轉盤廣場晨煉的人們絡繹不絕,兩支老人秧歌隊扭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心中不禁豁然開朗:少年時的夢想正悄悄地變為現實啊!
家鄉,你是我的驕傲;通榆,我為你而自豪!!
(通榆縣委統戰部:郭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