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復興的夢想,張掖從萬頃濕地的水韻出發;為了科學發展的追求,張掖在歲月深處寫下榮光。地處西北內陸的張掖市甘州區正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下,展現特色發展道路的抉擇;在各地競相發展的歷史全景中,以只爭朝夕的精神開啟面向未來的發展歷程。
甘州城北水云鄉
一條河流,曾是《山海經》中水光瀲滟的“西海”,造就了溪流縱橫、湖泊密布的“塞上江南”風光。
一片沼澤濕地,曾孕育了世界上最長的文化走廊,崛起了一個輝煌的絲路重鎮———金張掖。
張掖自古文化昌盛,文物薈萃,古跡眾多,古城格局別致,風光秀麗,古人曾譽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這水波漣瀲的旖旎風光,正是生態學上所稱的濕地。
這里有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冰雪融水縱橫,地下徑流充沛,河流兩側形成無數季節性積水的河汊、河灣,每一方水域都托舉起生命的風姿,黑河兩岸碧草連天,野花遍野,田疇如畫,牛羊成群,賦予這片沃土不竭的生機與活力。
張掖市甘州區城市地勢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邊地區低200—1000米,地下徑流匯聚這里,形成了葦溪連片、山光倒映的水韻之城,如同民諺所說:“甘州不干水池塘。”
張掖是一片生態濕地,也是文化濕地,更是農耕濕地。明代詩人郭紳寫道:“甘州城北水云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余香。”城北長年溪流潺潺,構成了稻米種植的天然條件。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代,甘州刺史李漢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種水稻,城北烏江鄉很早就有了“魚米之鄉”的美稱,味道純正的烏江米曾一度成為貢米。張掖灌溉農業一直居全國先進水平,四千多年前的東灰山人最古老的農業,史學家稱為“黃河流域主要農作物的根”。從西漢武帝移民到清末,張掖始終是西北重要的糧食產地。在濕地之上世代耕耘的張掖兒女,積淀了豐富的農耕文化,為城市保留了一片片具有生態價值、景觀價值、經濟價值的福地。
再現“金張掖”水韻底色
千年以降,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疲憊不堪,多年來的建設與開發中,填湖造房,埋池造路,已經把一座古城修改得面目全非,注重了地面的日新月異,卻忽略了地下的千瘡百孔———這座城市的“經脈”已經被堅硬的鋼筋水泥切割得七零八落,地下徑流梗阻、堰塞或破損,城市排水不暢,城區水位上升;工業生產中污水、污物隨意排放,形成一條條臭水溝、垃圾塘,昔日“甘州城北水云鄉”的風光已淹沒于歷史風塵中。
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和優良的投資環境,是廣大人民的企盼,更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2008年7月10日,張掖市二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召開,確定了“堅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條路子,實施三大戰略,推動科學發展”的總體思路,特別強調“舉特色旗、打濕地牌、做水文章,立生態市”的發展路徑。
這是張掖的歷史底蘊,是基于現實發展的思考。
張掖是一個坐落在濕地之上的城市,有天然稟賦的數萬畝濕地作為生態屏障,茵茵綠草、浩浩葦田和縱貫全境的黑河,保障著張掖生存發展的生態安全。但近幾十年來,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差距、經濟活動加劇和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忽視了天然生態的保護,造成天然濕地不斷退化、生態環境逐漸失衡,經濟與社會發展矛盾不斷加劇,破壞了濕地水韻之城的地域風貌,制約了獨具個性的城市形象塑造。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既要盡快采取保護措施,更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根本性的治理,建立支撐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
張掖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生態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正是為了再現“甘州城北水云鄉”的歷史風貌。
由此,這片長期以來遭受冷落、遍布自然和歷史遺存的濕地,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開始牽動著張掖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脈絡。
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看似只是生態建設項目,實際是從張掖的歷史和現實出發,把城市建設同濕地保護結合,顯出張掖這座古城市不同于別人的特色。通過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最大限度地將張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華凸顯出來,將深層次的、原生態的“水”文化底蘊挖掘出來,做活濕地文章,擴充城市承載力,成為創造投資項目,聚集生產要素,配置資源的有效平臺,成為推進城鎮化,有力帶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支撐點。這一富有智慧的思路,描繪著張掖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折射著張掖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價值取向。
這一宏大的工程計劃總投資30多億,將把張掖城區面積翻一番,由現在的26平方公里擴大到53平方公里,進一步完善城市形態,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觀念在實踐中更新,認識在實踐中升華。
如果說,原先的濕地生態公園的建設,僅僅只是完善城市形態、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那么,新一輪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已經把中國黑河(張掖)濕地保護工程提升到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
2008年9月,項目核心區甘州區組織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全面掀起了濕地恢復保護建設的浪潮。同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治理污染源企業,派出環境監察專員對15家重點企業實行24小時明察暗訪和蹲守監控。
2008年10月至11月,甘州區組織專項治理小組,開展退耕還濕地工作,按照“集中連片,集約經營”的要求,將濕地項目核心區域的2600畝開荒地整體退耕,圍欄保護,恢復為濕地,使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核心區濕地集中連片達到2.6萬畝。
在做好基礎性保護工作的同時,一個更加宏偉的設想正在悄然醞釀。
為了彰顯張掖“戈壁水鄉”、“濕地之城”、“塞上江南”的特色,由市、區建設、規劃部門負責,組織邀請國內外專業機構,參與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招標,競標單位在充分考察張掖歷史文化、自然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見的思路。在完善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將甘州城北作為生態新區,按照“一區一帶兩園”的思路總體規劃為:建設濱河新區、開發城市北郊“金邊帶”、打造國家級濕地公園和城市濕地公園。利用張掖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打通水脈、文脈、商脈,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將城市最鮮明的濕地特色展現出來,在更高層次上塑造嶄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擴充城市承載力,使之成為吸引項目投資、聚集生產要素、配置資源的有效平臺,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有力帶動循環經濟的支撐點。
“生態張掖”從這里起步
2008年11月中旬,張掖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專題討論通過了中國黑河流域濕地恢復保護工程總體規劃及城市規劃調整用地修編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一號工程”的目標任務。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克恭提出“立決斷,快啟動,打基礎,留余地,高標準,靠市場,高儲備,逐條推,不能貽誤戰機”的動員令,這標志著中國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進入了實施階段。
2008年12月31日,這2008年的最后一天陽光燦爛。甘州城區西北角鑼鼓喧天,禮炮陣陣,中國黑河流域(張掖)濕地保護工程濱河新區項目隆重開工,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由此拉開序幕。這一生態新區占地7.8平方公里,定位為高檔居住、商務會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閑四大功能,本著基礎先行、綠化并進、市場運作、經營城市的原則開工建設,以此來帶動整個濕地保護工程有計劃、快節奏、高速度發展。
黑河濕地保護工程以最快的節奏,開始了濱河新區施工建設。防洪堤壩工程開工了;濱河大道規劃迅速編制;綠化方案和灌溉工程立馬設計;新區水景與棧道、自行車道建設部署到位……
“動地風來覺地浮,拍天浪起帶天流。”張掖黑河濕地保護工程正以超常規的速度向前推進,更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國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視。
中央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進一步加大對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為張掖改善生態環境、強化基礎設施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蘭新鐵路第二復線、張掖民用機場、蘭西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在2009年都將開工建設,這幾個項目總投資將達到2000多個億,僅張掖境內投資就達400個億。同時,國家將在蘭新復線開辟一條運煤專線,這個項目建成后,貫穿張掖境內的鐵路將達到六條,張掖將成為河西走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區,凸顯金張掖東出西進、南來北往,溝通青海、內蒙古等省際交通的地理優勢,成為聚集地氣、人氣、商氣的西部城市。
在國家發改委、建設部、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一幅“甘州城北水云鄉”的圖畫正從遙遠的歲月深處一點點浮現,一個富有濕地水韻和西北風情的生態文明城市正在變成現實。
水潤甘州,金耀張掖。金張掖已經站在了歷史的制高點上重新布局,“中國黑河(張掖)濕地保護工程”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宏偉構想精彩開篇。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