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更替,歲月輪換,一切都在變化著。
濕地內的動物們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其活動規律和飲食習慣也和它們的祖先有了明顯的區別,最普遍的情況是它們見到能吃的東西不是急著去吃,而要經過觀察,甚至要經過餓急了的先吃,看到吃了的沒什么意外,才一哄而上共享之。在趙偉巡護的路邊的麥田里,就有很多遺落在地里的麥子,鳥兒們就不去吃。在過去,缺糧食的時候,別說是鳥了,就是人也舍不得讓這些麥子靜靜的躺在地里,手撿笤帚掃,一天能拾一碗就高興的不得了。現在人不要了,鳥兒也有了新的看法。鳥兒們就是在吃蟲子的時候也只吃活蹦亂跳的,有疑問的,絕不輕易下口。就這,濕地的鳥兒和動物們還時不時的出現些不希望看到的狀況,如趙偉就碰見過野生鴿子和鸊鵜的尸體在被蠅子的幼蟲清理著,雖然這也是生態循環的一部分,但情況有些特別。這種現象有些是人們有意識的行為,有些則是無意的。野生動物們是在用血淚和生命探索著自己的生存之路。
從不同的媒體上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存態勢在向不好的方面急速轉化,所有的生物都在自己的生理極限內,積極應對著環境變化對生命的考驗,物竟天則適者生存嗎,不行的你就by by吧,決策地球生態的人類已經有所察覺,不是有的地方發現從沒在此棲息的動物來此生活,說是管理效果好,生態適宜生存嗎,是這樣,要不野生動物為何來此棲息呢。但從辯證的角度看,肯定是原來棲息的地方出現了問題,要不野生動物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家園嗎,這說明野生動物原有的家環境惡化的不能生存了,才尋找新的棲息地,雖然沒有原來的好,但畢竟可以將就生活。
大家都在說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少了,有很多野生動物實實在在的成了自然界的寵物,成了人們拿錢才能觀賞的景觀。這說明什么,說明野生動物的生存之路越來越窄了,說明人類明天的路也沒有以前那么寬敞了。
這條路究竟有沒有塵土,不能光看表面現象,誰能看見路的前面究竟是什么。即使能看見點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古代的屈原不是說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求索是要有過程的,但愿這個過程不會很長。
想了這么多,路還是要寫,而且必須得寫到點子上,因為這是自己人生路的起點。
趙偉坐在桌前燈下,開始了整片文章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