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喚醒記憶之旅跨越山川湖海,不同地方、不同職業、不同經歷的人們都來加入,用各自的認知與記憶共同繪制出一幅中國野生動物消費地圖。 截至3月15日,19天時間,我們共收到1011份有效記錄(其中845條含省份/地區信息)。由于存在多選和匹配項,經過拆分和合并后共產生4511條數據(其中3298條含省份/地區信息)。 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我們把“野生動物”的定義交給了大家,于是,在做數據分析的時候,根據填表人的填寫,我們對物種分類進行了拆分和補充,以呈現出大家認為的“野生動物”。 也因此,數據報告中的物種還包含了“寵物貓狗”、“蚤類”、“蜜蜂”等類群,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公眾的認知(不代表發起方的建議)。同時,我們在商品類型部分,也根據填表信息做了拆解和修訂,在原選項的基礎上補充了“死體”和“蛋”兩個類別。 從1011條公眾記錄的數據來看,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區的消費記錄數較多,特別是兩廣地區,記錄數高于其他各省或地區。
深入來看不同用途的野生動物消費提交記錄的省份或地區,食用、寵物和裝飾品的消費是范圍最廣的,也是記錄數前三,但分布的趨勢有所差異。 根據大家填寫的表單,我們對類群進行了拆分和整理,盡可能還原公眾認知中的“野生動物”。我們發現,記錄下來的消費中,鳥類的買賣遠超于其他物種類群,并且以活體居多。 在做完數據拆分后,我們發現在提交的記錄中,網絡平臺的野生動物消費比傳統的野生動物買賣場所如花鳥市場、農貿市場、餐館等都要多。 記錄數前八的野生動物消費在這些省份的不同場所里曾經發生。記錄數最多的「鳥類」在廣東的餐館和花鳥市場買賣最多。 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消費從線下拓展到線上。在地圖繪制的過程中,很多人都記錄了網絡平臺上的野生動物買賣,這些平臺多種多樣,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詳細描述野生動物消費的問題中,大家用不同的詞匯描繪著不同的畫面。在這些描述語言中,“食用”、“寵物”和“野生”是提到最多的詞語。 本次共繪地圖行動中,我們收到的1011條記錄來自許許多多的記錄者、反思者,大家的年齡、性別、職業覆蓋了不同層面。 雖然截至3月15日的行動數據已匯總、整理、分析和發布,我們的反思行動不會停止。 全民共繪野生動物消費(回顧性)地圖的表單提交端口將長期開放,我們也會根據情況再更新數據分析和發布。 為了給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件留下一個記憶的入口,也為了未來奠定行動和應對的基石,我們持續記錄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