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海洋里的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是如何耦合起來對宜居地球形成作貢獻的,有哪些重大科學難題值得中國學者去突破以形成“中國學派”?
包括生物泵(BP)和微型生物碳泵(MCP)在內的海洋生物碳泵,是海洋生態系統通過碳循環調節地球環境變化的關鍵途徑之一,對宜居地球起到增氧、減碳和降溫等方面的作用。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碳泵的地質演化過程不僅為認識宜居地球的形成機制打開了一個“時空隧道”,而且在氣候變化趨勢嚴峻的當下,這條“隧道”可望通向碳中和策略的出口。
在地球歷史上,生物經歷了從原核生物到藻類再到多細胞動物的演化,生態系統也經歷了從扁平到立體的大革新。生物圈的這些變化導致海洋生物碳泵出現階段性的演化,并使地球變得更宜居。總體來說,人們對地質時期海洋生物碳泵了解得很少,基本是粗線條的框架性認識,甚至還存在很大爭議,也難以回答古海洋生物碳泵與古氣候之間的成因聯系和定量關系。我國具備很好的地質材料優勢和人才隊伍優勢來突破這些涉及地球系統之間復雜相互作用的重大挑戰性難題,以盡早在海洋生物碳泵領域形成“中國學派”。
太古宙的海洋環境總體以缺氧為主,初級生產者以較難沉降的原核微生物為主,這樣的生物和環境大背景條件在地質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那么在這種長期缺氧環境下,是更有利于原核微生物的BP過程埋藏有機碳,還是更有利于微生物把POC(顆粒有機碳)轉化為RDOC(惰性溶解有機碳)而儲存在海水里的MCP過程?太古宙海洋生物碳泵對大氣CO2的調節能力到底有多強?
元古宙海洋生物碳泵作用的一個最重要特征是受到兩次大氧化事件的影響,并分別導致了藻類和多細胞動物的出現。這與太古宙總體缺氧環境及其相伴的生態系統明顯不同。那么這兩次大氧化事件及其導致的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是如何影響海洋生物碳泵的?大家已經熟知的新元古代晚期DOC(溶解有機碳)庫到底有多大,它記錄了怎樣的海-氣-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顯生宙,多細胞動物在寒武紀出現大爆發,植物也隨后登上陸地而形成繁盛的陸地生態系統。一個如此完整而發達的海、陸立體生態系統已經在古生代構建起來,那么這個古生代生態系統是如何通過影響海洋的BP和MCP進而影響重大氣候環境事件的?特別是,BP和MCP過程對晚奧陶世和石炭紀-二疊紀的兩大冰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生代-新生代生態系統是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最大規模的動植物大滅絕之后發展起來的,初級生產者和動物群都發生了大變革,包括綠藻類被“紅枝藻類”替代,以非移動型為主的古生代動物群被以浮游和游泳為主的現代動物群替代。如果說古生代的海洋生物碳泵可能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兩大冰期事件產生重要影響的話,那么中生代-新生代生態系統又是如何通過BP和MCP途徑對古氣候產生影響的?特別是,當時海洋的BP和MCP過程是否影響了早三疊世、白堊紀、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等這些關鍵時期的極端溫暖氣候?它們是否還對新生代冰期-間冰期旋回的古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呢?
圖1 顯生宙動物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無機碳同位素組成(δ13C, ‰)的變化幅度、深海碳酸鹽沉積比例、有機埋藏分數Forg、全球碳埋藏量以及大氣CO2含量(相對于工業革命前的比值)的變化. 在古生代-中生代之交(251.9 Ma)出現了最大規模的動物大滅絕, 隨后綠藻類向紅枝藻類(顆石藻、甲藻、硅藻)轉變, 紅枝藻類能將碳向深海傳輸, 增強了對碳循環的緩沖能力, 碳同位素組成變化趨于平緩. 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綠色生物體代表綠藻類, 紅色生物體代表紅枝藻系列, 黑色區域代表缺氧環境, 藍色代表氧化環境. 圖中曲線的文獻來源請參閱原文
END
原文信息
謝樹成, 焦念志, 羅根明, 李東東, 汪品先. 海洋生物碳泵的地質演化: 微生物的碳匯作用. 科學通報, 2022, 67: 1715-1726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