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留水”更顯生態理念
孔之見
《北京青年報》6月24日《公園建集雨型綠地擴容地下水庫》一文提到,由于城市地面普遍采用硬質鋪裝,無法收集雨水,每年汛期北京市80%以上的雨水未得到利用。為此,北京市將通過建設集雨型綠地代替此前簡單的下凹式綠地,盡量收集和利用雨水,擴容城市“地下水庫”。今年10月底前,六里橋城市休閑公園和六公主墳望和公園將率先建成集雨型綠地示范工程。
在城市現代化過程中,路面鋪裝幾乎成為一種慣例,隨著水泥、瀝青、瓷磚路面和硬質建筑表面的不斷增加,在給城市帶來干凈衛生和光鮮外表的同時,也割裂了地表的土壤本色,地面的滲透特點更是不復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每當雨季到來,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讓雨水順著無法滲透的硬質路面和建筑表面嘩嘩流走,或者由高到低進入河流,或者干脆直接進入城市下水管網,隨著污水一起排走。大量雨水白白浪費,甚至是雨污水同流擴容造成二次污染,加劇污水處理負擔。事實上,對于雨水而言,其實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又一個自然水的來源。如果對雨水能科學加以利用,就能解決植物和農作物灌溉、城市普通工業和生活用水等問題,有效增加地下水補給,緩解城市越來越嚴重的水荒。
近年來,不少地方看到了“留水”的好處,開始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進行有益探索,比如推行下凹式公共綠地和綠化帶建設,將綠化帶和綠地植物生長面低于普通路面,讓雨水可以及時流入凹地,既解決了澆灌難題,又科學留下水源,一舉多得。但這樣的做法,大都因為地面狹小、雨水集中時無力容納而難以取得理想效果。與此相比,北京市此次建設集雨型綠地的積極行為,不僅解決了下凹式綠地流水的缺憾和不足,而且更具生態保護理念。
科學建設集雨型綠地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對下凹式綠地建設的一次留水空間擴容,這樣做不僅使滲水面得到增加,雨水可以實現科學滲透保留,同時,配套的以地下滲水井為代表的“地下水庫”,更是把雨水科學地匯集起來,這對于增加地下水資源以及雨水的二次利用而言,無疑是科學的干預和實施。在這樣的干預舉措下,幾乎所有的城市地面雨水,都會隨著集雨型綠地的卵石帶,透過籠式透水方管滲入地下回收系統,而不再排入污水系統。這對于雨水而言,也是避免雨污同管,增加污水量、提升污水治理成本的科學分離和挽留。從減少水污染源、增加水資源量、科學利用和回收雨水、最大程度地實現雨水二次利用緩解水荒方面,此舉的生態成效毋庸置疑。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也是社會生態構成的重要元素。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生態,這在任何時候都得到承認。水源危機不僅成為個別干旱地區的最大生存發展危機,同時也成為每個城市面臨的巨大危機。而這些除了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使用不合理之外,更在于沒有科學地利用水資源,沒有更好地通過節水、留水等措施,提升水資源存量和質量。對于大城市而言,留住多余的雨水,在保護水資源、增加水資源科學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北京市的做法確實值得提倡和推廣,值得各地在城市建設中效尤和借鑒。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