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亞 攝。
舊時,鳳岡境內由于“道路險側,不可舟車”的自然生態樊籬,人們的漁獵之事,往往在“嚄嚯”聲中進行。以“嚄嚯”傳遞信息,以“嚄嚯”統一動作,以“嚄嚯”提神壯膽,以“嚄嚯”亦作亦樂,以“嚄嚯”祈神辟邪。
“趕鬧”,在縣境內是人們農閑時開展的一種娛樂活動,習以凈茶頂敬“四老爺”為俗,此俗沿襲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其俗自然消失。
俗話說“栽秧上坎,跑斷腳桿”就是指“趕鬧”,人們常常邀約幾十百把人,手持燈籠火把和漁叉、網兜、襻篼于夜間前往預約河段。領頭人焚香燒紙擺放凈茶祭祀“四老爺”,祈求神靈賜魚飽腹,保佑“趕鬧”平安。是地人把“毒魚”叫作“鬧魚”,雖說是“鬧”,實則無毒,魚吃過“鬧”料暈厥而不死。參加活動的人很多,大多慕名而至,河兩岸捕魚者由少變多,各自手持火把和捕魚工具,隨水勢追逐捕捉,時而拾取吶喊,時而“嚄嚯”呼應,蕩漾曲流河谷,場面十分壯觀,所以叫“趕鬧”。
“鬧”魚時,就地采摘魚尾草(又名魚尾茶)、苦檀子等植物,取“棕衣”包好“鬧”料,擇緊水(激流)灘,以手握卵石舂碎,隨水流沖之,名曰“棕包鬧”。其汁所到之處,魚觸而暈方露出水面,“趕鬧”者即可叉之、窊之、捉之,喜而獲取。
“鬧”魚,有的則用“茶油粑(學名“茶粕”,也叫茶麩、茶籽餅,其以油茶籽經榨油后留下的渣餅)”,取河邊水楊柳,學名“水澤蘭”,又名“水挑草”,加入少量石灰水搗碎取汁,傾倒于水流中,魚觸而暈,易捕喜得,到得天明“嚄嚯”而歸。
筆者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年秋收結束,聽到跳洞(洪渡河上游)“趕鬧”的信息,遂備好網兜、背篼,手持“香把(取柏樹皮制作的火把)”履黑而至。趕到半路,得知“趕鬧”的人們大多不約而同,趨之若鶩。到得目的地,隱約聽見“趕鬧”的組織者們為選擇“棕包鬧”和敵敵畏“鬧魚”而產生分歧。最終多數組織者以“生態”無害爭辯取勝。大家以茶油粑、水楊柳“鬧”魚十分歡心。第一次在摸索捕魚方法中“趕鬧”,持麻繩網兜窊得滿滿的一猴子背篼鮮活的鯽魚、鯉魚,回家已是“早飯”時候。祖母取大小一致的鯽魚煮一缽“鮮魚湯”,然后泡三杯凈茶設案焚香燒紙祭“四老爺”。
傳說,“四老爺”是四方神靈,其中有司水之神,主要管理村寨團轉水井、龍塘、河流之事,控制水中捕魚、捕蝦、捉蟹的數量;支配水中動物生長數量質量;操縱水中植物生長數量質量;主宰水中動物生死權利。村寨如有德高望重者,去世后均命其法名,安其位,管其村寨團轉水中事宜。冠以村寨名稱曰:“××司水神靈位”,供陽間人祭祀和念想。如:泉眼、洞穴“泛水(方言,意思為滿溢)”為患須設案擺放凈茶、燒酒、茶食果餅,以燒“長錢”、焚香祈求“四老爺”派兵遣將征服水中妖魔鬼怪,保平安。俗話曰“釣魚釣到怪物,不死得脫層殼”。所以,人們在釣魚、“趕鬧”前后須設案擺放凈茶、燒酒、茶食果餅,以燒“長錢”、焚香祈求“四老爺”賜予“收獲”、佑護平安,否則釣魚、捕魚時會獲取破衣、破鞋、骷髏之類的不祥之物。
相傳,清末縣境北有一黃姓老者,晚年以釣魚作補給,生活豐盈。一天在慌忙中忘記祭祀水大王,就前往應聲堡東麓的龍塘釣魚,當釣鉤拋入水時,忽見一龐大魚肚漸漸露出水面遮擋整個塘口,其見狀丟掉釣魚用具離開龍塘,從此“封竿”不再釣魚了。 編輯:欒小林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