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又一個即將消失的物種
導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都是生活在長江里的珍稀動物。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鱀豚,或許將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鱀豚“丑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豚類與人共享同一條江河。淡水豚的今天,就是人類的明天,保護江豚也就是在保護人類。
長江中游地區流傳著一個關于江豚的傳說:唐朝時,一個叫上官嚴嚴的地方官因為廉潔公正被貪官陷害,抄家革職后走投無路,便將女兒賣掉,自己孤身北上。20年后他已官升三級,回到家鄉四處打聽女兒的下落卻也無甚結果。沮喪的他在江邊一艘游船上借酒消愁,酒過三巡,便與那陪酒的女子相通了。酒醒,上官嚴嚴忽然看到那女子的下肋有一塊熟悉的鹿形紅斑,他只感到一陣暈眩,原來她就是自己的千萬般辛苦找尋的女兒!上官嚴嚴覺得無顏在世上茍存,縱身跳入滾滾長江,遂變成一頭黑色江豚,而女兒也跳進江里變成了白鱀豚。在古代,漁民認為傷了江里的豚是不吉利的,會賣船改行。
江豚形似海豚而小,它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沿岸海域與一些河流中。中國水域的江豚包括兩個海洋亞種和一個淡水亞種,而長江江豚則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早在2000多萬年前的中新世紀,江豚的近親就在長江中生存繁衍。在海平面急劇上漲的中新世中期,海水淹沒了大片的陸地,形成淺海地區,并且部分地區的淺海區分別與印度恒河平原,中國長江中下游平原,亞馬遜河和巴拉那河河口地區的河流匯合,形成面積廣泛的河海交匯口,逐漸形成了較大的生態系統,這為淡水豚類的演化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現存淡水豚的祖先亦是中新世中期生存于這一地帶的某一海豚屬種。我國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王念孫所著的《廣雅舒證》,歷代記錄江豚的名稱達13個之多。
與古老種白鱀豚相比,江豚屬于進化種,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對來說要比白鱀豚高,它的大腦同海豚一樣發達,其智力水平與陸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而且很有靈性。成年江豚平均體長120—190厘米,體重約100─220千克。全身鉛灰色。江豚的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上下頜幾乎一樣長,吻較短闊。眼睛較小,很不明顯。江豚和人一樣是用肺呼吸的胎生哺乳類動物,性格活潑可愛,常在水中上游下竄,身體不停地做出翻騰、跳躍、拍板、噴水、忽然轉向等動作。
長江江豚的繁殖率并不高,雌江豚懷胎11月,每胎產1仔,與一般胎生動物不同的是,為了避免被溺死,小江豚出生時先露出尾巴。剛出生的小豚平均體長約70厘米,母江豚有明顯的保護、幫助幼仔的行為,表現為馱帶、攜帶等方式,非常有趣。馱帶時,幼仔的頭部、頸部和腹部都緊貼著雌豚斜趴背部,呼吸時母幼豚相繼露出水面。雌江豚的母性極強,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江豚媽媽往往不忍丟棄,因此也常常同時被捕。有時雄豚也參與撫養幼仔,讓幼仔游在雄獸與雌獸之間,幾乎平行地露出水面,這與人類的“三口之家”攜手出游的情形是何其相似。
危如累卵的長江生態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生命的搖籃,千萬年來,它不停地把一個個充滿稚趣的生命搖向成熟。長江流域覆蓋了中國1/5的面積,其淡水資源占到了中國總數的40%,有超過70%的水稻和一半的小麥都靠長江的水來灌溉,產出占到了GDP的40%。除了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長江還保持著豐富的生物種群,350種魚類中有112種是長江獨有的,其中不乏珍稀物種。人們曾經對長江頂禮膜拜,但是人們也不停地向長江索取財富。長江現在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長江沿岸除鄱陽湖和洞庭湖等少數幾個大型湖泊以外,已全部建壩建閘,造成棲息地破碎化;捕撈手段的日趨“現代”化、捕撈強度的增大大大破壞了長江的魚類資源;長江水資源不斷被污染,使長江生態環境雪上加霜;上世紀70年代以后,作為黃金水道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運沙的船只、跨江的橋、新建碼頭日益增多……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以下簡稱WWF)日前發布題為“世界面臨最嚴重危險的10 條河流”的報告,中國的長江和怒江分別以污染和蓄水工程的問題榜上有名,報告顯示:長江流域所產生的污染占中國污染的60%,每年排入長江中的污水及工業廢物達250億噸,占全國污水排量的42%。通常情況下,河流會自我凈化,但當污染的速度大于河流的凈化速度時,就會引發危機。目前長江水質在中國的水體中并非是最差的,但是其惡化速度卻是最快的,如果一旦情況失去控制,造成的后果會非常嚴重。前WWF全球淡水項目負責人杰米?皮托克(Jamie Pittock)表示:“報告中的所有河流存在的淡水危機已經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未能使大家有所警惕。如今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各國的關注,各國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改變觀念,對淡水危機予以足夠重視,以免在不遠的將來付出代價。”
在夾縫中生存
長江干流曾是豚類最理想的棲息環境,但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展,長江豚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近20年來長江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它們僅分布于部分長江江段及洞庭湖和鄱陽湖這樣中。2005年,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對鄱陽湖內江豚種群生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考察。發現由于小型魚類資源豐富,江豚適口餌料充裕,環境優越,鄱陽湖湖口至老爺廟一帶是鄱陽湖江豚種群最為密集的繁殖棲息地,分布有400多頭江豚。數量占江豚總數的三分之一,似乎成了江豚在長江流域的最后的“避難所”。但即便是在鄱陽湖和洞庭湖這樣湖泊里,江豚也是在夾縫中生存。
10月末一個下午,我們在洞庭湖上尋找江豚的身影,還未及感受“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曠古心境,遠處水面便忽然越出一痕黑色,這讓我們興奮不已——那是江豚出水呼吸的脊背,緊跟著旁邊又躍出幾只,連同行的長期在湖上巡邏的漁政工作人員都連連贊嘆我們的好運氣。一時間我們受寵若驚,幾乎不能相信眼前的景象。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是我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中國長江是全球唯一長期生活著兩種淡水豚類的河流,可是這份殊榮已經不適合今天的長江了。白鱀豚在長江里存在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而長江江豚,這種頭部鈍圓、性情活潑,總是嘴角含笑的生靈,據專家預測,如果現狀依舊,在未來15年內也將會滅絕。
白鱀豚的故鄉,也是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的洞庭湖,而今只剩下140—180頭左右的江豚。在洞庭湖中尋找江豚時,碰到挖螺螄的作業船和正在“迷魂陣”旁作業的漁船不下幾十條。當我們的快艇經過他們的作業水域時,他們會立即站起身,雙眼盯著我們。從表情上看,他們并不覺得他們正在做一件傷害江豚的事,而是僅僅捕幾條魚、挖幾筐螺螄而已。顯然,鄱陽湖和洞庭湖作為長江豚類的重要庇護所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岳陽東洞庭湖豚類保護區,僅僅是一個沒有固定編制的市級保護單位,由岳陽市漁政管理站代為履責。江豚保護只是漁政工作人員幫助漁民解困、打擊非法捕撈等等眾多工作中的一項。說起這些,岳陽市漁政管理站副站長唐鶴鳴也現出一臉深深的無奈。
搶救江豚只有最后的15年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長江里能經常發現白鱀豚,江豚的數量則很多,當時記錄到的江豚群體大小經常能夠達到60頭以上,這個數字拿到現在是無法想象的,因為現在江豚群體一般都在兩三頭之間徘徊,極少能夠見到十幾頭的大群,對數十頭的大群更是幻想了。正是因為江豚的數量一度龐大,所以它幾乎不怎么受到關心,在科學研究中也是作為白鱀豚的替代品被豢養。
目前,長江江豚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中國水域三個江豚種群中最瀕危的一個亞種。自1996年以后就一直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SSC(物種生存委員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收錄,并列為瀕危級(EN C2b)物種,1998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也將其列為瀕危級。據WWF統計,在20年前長江起碼還有2700頭左右,2006年已銳減至1800頭。2008年,長江豚類保護網絡頻頻收到江豚死亡信息。中國漁政指揮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提供的年度報告顯示,2008年共收集到21頭擱淺死亡江豚的基本數據。該報告認為,這個數據可能只是江豚實際死亡數量的四分之一,實際死亡近百頭,降速超出了預計。為全世界所熟知的中國的標志物種野外大熊貓目前全球現存的數量有1590多只,現在,長江江豚的數量已經比大熊貓還少,國內已有學者呼吁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正在走向滅絕的白鱀豚是一個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2500萬年的物種。白鱀豚死于“謀殺”——“它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生態學家如此形容這場令人震驚的悲劇,而造成悲劇的原因并非意外。所謂的白鱀豚“功能性滅絕”或許只是人們仍心存的善望,而今江豚種群數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減少,如不采取有利措施,長江江豚將重蹈白鱀豚的滅絕覆轍。
對江豚滅絕所造成的后果水生生物專家表示現在還很難預測。也許有人會說,沒有江豚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然而長江歷來被視為養育我們的母親河,一條無法包容豚類生存的河流最終還能容納人類自己嗎?長江豚類的保護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物種的保護問題,而是長江水生態系統和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重要的工業原料。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于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處于淡水水系生物鏈頂端位置的長江江豚的滅絕,標志著長江生態系統已經遭到致命重創。如果長江環境惡化的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許多珍稀水生生物就逃脫不了滅絕的命運,試問人類還能走多遠?
人豚爭食 河神不保
在古代,漁民出海捕魚的時候,為了避免大風暴,往往要靠一種動物來預報天氣,并且視這種動物為“河神”,而這個受到人們膜拜的動物就是江豚。由于江豚是用肺呼吸的,如果將出現大風天氣,江豚的呼吸頻率就會加快,露出水面很高,頭部大多朝起風的方向“迎風”出水,江上的漁民們把它的這種行為稱為“拜風”。因此每逢江豚“拜風”,漁民就會有所警惕,減少出漁。可如今,江豚這個“河神”自身難保,它正面臨著物種滅絕的危險,與白鱀豚一樣,人豚爭食是問題的關鍵。
首先,酷捕濫撈經常誤殺江豚,并導致江豚食物匱乏。一方面,隨著沿江人口飛速增長,漁民對長江里魚類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魚為生的江豚能夠得到的食物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漁民捕撈作業對江豚的誤傷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由于捕撈作業誤傷死亡的豚類幾乎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魚、毒魚、電打魚、“迷魂陣”等有害捕魚手段,更令江豚的生存雪上加霜。近些年,隨著治理力度的加強,炸魚、電魚、毒魚的情況有所好轉,江豚被電死和炸死的情況比較少發生。但“迷魂陣”這種漁具,雖然違法,卻一直以“四定”(定時、定點、定量、定網目)的狀態游離在法律的邊緣。原因有二,如今長江里的魚類資源已經今非昔比,如果還用傳統方法的話將面臨漁獲量為零的尷尬狀況;第二,是所謂的“公平”——要不用大家都不能用。正常情況下江豚的聲納系統可以識破“迷魂陣”,但是在饑餓面前,江豚也會冒險進入其中,被纏住后就無法出水呼吸最終窒息而死。這些因為人類活動而非正常死亡的江豚多為青壯年豚,也包括已有身孕的母豚和剛出生不久的幼仔。滾鉤是另外一種會直接傷害白鱀豚和江豚的有害漁具。這種漁具是在一根長線上固定成百上千只鋒利的魚鉤,然后沉入水中。一旦江豚身體碰上魚鉤,輕則被鉤傷,重則喪命。而江豚有時為了捕食被鉤住的魚,常常會冒險靠近滾鉤。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脅著江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江豚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長江中穿梭不息的運輸船,尤其是南京以下,那些有幾層樓高的運輸船幾乎是船頭連著船尾,象鎖鏈一樣在江中滾動。在鄱陽湖中,航行船舶的數量更多。在鄱陽湖口,最繁忙的時候每半分鐘就有一艘大型運輸船進出。這些航行的運輸船幾乎完全侵占了江豚的棲息水域。此外,豚類是完全依賴聲通訊和聲納生存的動物,近幾十年來,航運業的迅猛發展帶來的水下噪聲污染前所未有,航船的噪音極大干擾了江豚聲波的發射,常常發生江豚被螺旋槳劈傷的慘劇。還有江面上擠滿的挖沙船,發出的噪聲讓江豚根本無法辨別方向,最后被螺旋槳活活打死。在航道疏浚和水利設施建設過程中通常會進行水下爆破,這也是導致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
再次,沿江修建的水利設施,甚至是水泥或石頭護岸等亦對白鱀豚的生存和繁衍有不利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表現為改變了水下聲反射環境,另一方面是破壞和減少了小型魚類的棲息和繁殖場所。江豚最喜歡在淺灘活動,新建的碼頭恰恰占據淺灘;密集建設的跨江大橋設計缺乏動物保護意識,橋墩過密導致河道過窄,生性膽小的江豚幾乎無法從橋下通過。長江湖泊連通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季節性水位的變化,夏漲冬落有利于水底植物的生長和水環境的改善。現在很多地方在江湖聯通處修建壩閘,這將會導致濕地植被發生根本改變,食物鏈被破壞的同時大壩也將截斷江豚的洄游,導致物種缺乏種群交換而最終毀滅。
最后,長江流域的水污染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通過食物鏈傳遞,最終都會在以魚為食的豚類體內積累,對江豚生存和繁衍造成直接傷害。有毒和有害化學物質對江豚的傷害不僅表現在成年個體,對幼年個體亦有傷害,因為有些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能通過胎盤或乳汁從孕豚或母豚傳遞給胎兒或幼豚。河道采沙活動近年來瘋狂發展,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中這種人類活動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到了冬季枯水期,采沙船和運沙船幾乎占據了整個河道。瘋狂采沙不但將清澈的湖水變成了比江水還要渾濁的泥漿水,而且還完全破壞了河床的生物群落結構,其對水環境和水生生物的影響將是長期的。這些影響最直接的表現是水體初級生產力急劇下降,繼而是魚類資源下降,毫無疑問,長江中江豚種群也會因此而急劇減少。
保護區的建設
鯨類學界其實早就注意到長江江豚的保護問題。在1986年的國際淡水豚生物學和保護會議上,中國專家就曾提醒對長江江豚的保護應該未雨綢繆,防止重蹈白鱀豚的覆轍;在1993年召開的南京白鱀豚保護評估會議以及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白鱀豚保護會議上也都同時提到了長江江豚的保護問題。目前建立保護區、人工和半自然養殖基地是我國淡水豚類研究和保護工作最重要的策略。
1986年10月27?日~30日,國家環保局、中國科學院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共同主持,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類生物學和物種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我國學者正式提出白鱀豚保護的三項詳細措施,即:1、在新螺江段(新灘口—螺山)和銅陵江段(安慶—黑沙洲)建立白鱀豚自然保護區;2、建立銅陵和石首半自然增殖基地;3、開展白鱀豚人工飼養下的繁殖學研究。同年,白鱀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列為全世界最瀕危的動物之一。中科院水生所根據農業部意見,編寫了白鱀豚保護總體計劃,進一步明確并加強了豚類棲息地保護工作。此后白鱀豚及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一直受到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全社會關注,相關養護場和保護區相繼建立。繼湖北的長江新螺段白鱀豚保護區和長江天鵝洲白鱀豚保護區于1992年建成后,投資近千萬元的“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2000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保護區,并于2006年2月獲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于199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后,湖南的岳陽江豚類保護區、江蘇的鎮江豚類保護區和江西的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區也相繼建立。目前我國有淡水豚類國家級、省級保護區6個,監測站3個,在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的網站上,一個由長江豚類保護區(站)、相關漁政部門以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長江豚類保護網絡”初具雛形。
遷地保護和人工繁殖
沿江豚類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于降低人類活動對江豚棲息環境的破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長江航運的影響,水上保護不可能同陸地保護區一樣完全杜絕人類活動的干擾,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客觀地講并沒有真正扭轉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的趨勢,所以國內部分學者早就開始積極支持展開遷地保護的工作。這種保護辦法所受的干擾因素很少,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正常,有助于江豚數量的增長。湖北石首天鵝洲白鱀豚保護區是科學家們找到的一塊“綠洲”。長江江豚不僅可以在天鵝洲故道正常生活,而且可以順利實現種群繁衍,現在天鵝洲每年都有一到兩頭小江豚出生。目前,科研人員還在挑選合適的其他故道再建立一個或多個長江江豚半自然保護區,正在論證階段的有老灣故道、黑瓦屋故道等,同時再引進一些長江江豚進半自然保護區,以期建立較大的更加健康、穩定的可自身維持發展的長江江豚繁殖群體。
在人工環境下開展江豚的飼養和繁殖研究是長江豚類保護工作不可忽視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在1996年就開始人工飼養江豚,可是水溫變化、喂食等方式、江豚體形大小等在人工環境在和在自然條件下都是不同的,因此江豚并不容易自然繁殖。“我們一直在做各種探索和嘗試,以期擴大江豚的種群數量。”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克雄說。目前在武漢白鱀豚館生活著5頭江豚,生活時間最長的已經將近15年時間,標志著江豚的人工飼養技術已經基本成熟。2005年7月5日,人們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白鱀豚館。那一天,世界上第一頭在人工環境中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在白鱀豚館順利降生。這是鯨類動物保護學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國內外各界的極大關注,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長江豚類人工繁養保護研究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并也將為整個長江豚類的保護提供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撐。
保護區的尷尬
淡水豚類保護區的建立為減少人類活動對長江豚類棲息地的影響,為減緩豚類自然種群數量的下降速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保護區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資金問題之外,職能部門之間互相掣肘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水上保護區與陸地保護區相比尤具特殊性,目前我國對長江的管理依然是“分部門、分級”管理的體制,這種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造成一個完整的長江生態系統被“分”、“割”管治,同時由于利益驅動,促使地方保護、各自為政、相互掣肘的現象比比皆是。非法捕魚歸農業(漁政)部門管,水質問題歸環保部門管,航運調度歸航運交通部門管,濕地生態歸林業部門管,水量調節歸水利部門管……以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保護區上起樅陽縣老洲,下至銅陵縣金牛渡,全長58公里。保護區內沙洲發育充分,大小江心洲11個,其中4個無人居住,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相對豐富的魚類資源,是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理想的棲息場所。但是除了一條夾在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其余保護區的轄區都是與長江主航道重疊的。洲上的居民與夾江里的江豚和睦相處,除了一些影響微乎其微的生活污水以外,江豚幾乎不會受到任何驚擾,但這種情形也只能在這1.6公里的夾江范圍內看到。離開大通鎮,進入主航道后就會看到大大小小很多的船只,盡管那里也屬于保護區的管轄范圍,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卻也無可奈何。作為環保部行政管轄下的銅陵淡水豚保護區,管護人員并沒有執法權,一旦發現對豚類造成威脅的非法漁具,他們既不能沒收漁具也不能扣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通知并等待漁政部門的到來,更不用說管理那些高樓大廈般的貨輪;如果聯合其他有執法權的部門一起下江巡護,租船400元/天、駕駛員和油費500元/天……巡護成本又將是一個難以彌合的資金缺口。
由于對長江水環境和水資源缺乏統一管理,建立在長江干流的淡水豚類保護區與陸生動物保護區相比存在很大的管理難度,不可避免會受到其他行政部門的影響和干預,實際上,保護區很難全面履行其保護管理職能。
未竟的科研難題
武漢東湖之濱的白鱀豚館因白鱀豚淇淇而建。直到2002年7月14日去世,淇淇在白鱀豚館生活了近23年,為白鱀豚繁殖生理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水生生物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曾捕到過三只雌獸,但均在能夠與淇淇交配前去世,我們沒能留下淇淇的后代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現在走進白鱀豚館,再也見不到活生生的白鱀豚,只能看到靜靜躺在玻璃罩中的標本。目前人工飼養江豚的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但同時也有很多問題一直圍繞著飼養的歷程,比如江豚人工繁殖仍未攻克,只能做到人工豢養下的自然繁殖。
面對江豚數量漸少且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的現實,能否將克隆技術運用于拯救江豚呢?對此,專家表示,由于經費及技術上的原因,江豚無性繁殖工作尚未開展。況且,誰也不能保證能將克隆技術成功應用在江豚繁育方面。較為現實的是要加強對江豚繁殖的研究,特別是生殖機理及育幼研究,較為可能實現的是應用現代高新生物技術探討江豚的人工授精技術,采用低溫技術離體保存江豚物種種質,建立江豚DNA基因庫或飼養種群作為復壯、重建野生種群的儲備。將來等到條件成熟再運用分子胚胎、遺傳學技術將江豚遺傳基因表達,復制出江豚,最終回歸大自然。
保護江豚 策略先行
“一百個支持者不如一個決策者”,這是長江淡水豚類保護區的工作者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恐怕也是中國所有自然保護區工作者的心聲。保護江豚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加強國家層面的投入與宏觀管理。比如將國家級保護區管理隊伍納入國家公務員管理體系,以切實加強隊伍建設,落實相關保護措施。同時考慮從國家層面立項加強長江豚類的保護并作為落實國務院《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志性的工作,從法律層面加大保護力度。從宏觀的角度制訂長江保護法,限制并逐步終止長江漁業活動,規范航運業的發展,取締或至少是嚴格控制長江和湖區的采砂活動,遏制污水排放,全面規劃沿江城鎮、企業、人口、經濟與社會發展等。立即將長江江豚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盡快完成相關法律程序,出臺長江流域綜合管理措施,從流域層面通盤考慮長江水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問題。
從策略的制定到執行,這中間往往有漫長的推動過程,非政府組織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在國內,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于1996年設立的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作為淡水豚類研究和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資金補充來源一直在努力著。國際上,在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上做出重要貢獻的的WWF,如今也又將目光投向了江豚等珍稀水生物種保護,并將江豚列入其整個長江流域三大旗艦保護物種之一(另外兩個是大熊貓和雪豹)。2008年9月,鑒于長江豚類嚴峻的生存現狀和保護形勢,WWF與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了長江豚類保護網絡——一個利用現有保護區、保護站和長江中下游漁政管理系統的條件,建立起來的長江豚類監測、救護和保護網絡。通過長江豚類保護網絡的建設,為長江豚類的保護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能夠切實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和指導,提高保護區對長江豚類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的水平,使現有的長江豚類保護體系真正發揮其功能,遏制長江豚類生存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長江成為這兩種珍稀豚類的永久家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從宜昌一路東行,令人大為不解的是,中國建設了這么多的保護區,為什么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處境仍是如此艱難呢?我們所做的嘗試和努力的結果是什么,難道只是越來越壞的生態環境和日益瀕危的物種嗎?最令人心痛的,還是在國家級保護區中,竟然仍遍布著“迷魂陣”等違反國家規定的漁具。生態環境的急速變化不能不要求人們迅速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再多一刻的猶豫和彷徨都將對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白鱀豚的血淚史尚未演完,我們不能讓長江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鱀豚!說不定十幾年以后,當人們發現江豚也像現在的白鱀豚那樣瀕危時,仍然會說:如果早一點采取有效措施,江豚恐怕也不會只剩下這么幾十頭了。雖然我們還未聽到這句話,但是,又有誰能保證我們真的不會聽到這句話呢?
無論是自然保護區也好,人工繁殖也好,其目的都是為了拯救江豚這一珍稀物種,但這僅僅是拯救手段而已,決不能代替江豚的自然繁育。江豚和其他動物一樣,其家園與歸宿終究是大自然,所以自然棲息地的保護是一個長久而艱巨的任務。但是,任何復雜的任務、龐大的工程,都必須先易后難、腳踏實地,否則就可能是“空中樓閣”。事實上,江豚保護可從兩點入手:第一,在江豚經常捕食、交配繁殖的水域,保持水下噪聲強度不影響江豚個體間的通訊以及探測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對重點江段進行長期監測,以便及時了解豚類的分布、數量和活動規律。其次對運輸船只進行有序安排,保持航道間有充足空間,并限速行駛。再次,水下施工過程中避免多點同時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時序,加強水生生物監測和施工管理,減緩工程對水生動物造成的影響;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通過宣傳加強有關部門與人員的保護意識。如編印宣傳資料,向有關人員大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等法令及保護珍稀水生生物的重要意義。第二,保護江豚的食物資源,豐富長江的魚類物種,豐富江豚的食譜。而解決此問題的最佳方案,非禁漁莫屬。
十年禁漁
長江及與之相連的數千個大小湖泊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為魚類供給良好的索餌、肥育和繁殖的環境,是我國淡水漁業的發源地。目前,長江中下游漁獲物組成日趨小型化、低齡化,魚類資源的減少,使長江江豚的餌料資源大大減少,攝食強度大大增長。實際上,漁業活動在長江中已經進入一個深不可測的漩渦,越是沒有魚可捕,非法漁業越猖獗,其結果是魚類資源更加減少。魚類資源減少帶給豚類的可能不僅是食物供應不足,還有可能通過豚類種群自身調節機制,繼而降低豚類種群繁殖成功率,種群數量會急劇下降。可喜的是,具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正在呼吁在整個長江流域實行長期禁漁。長遠來看,與目前長江為時3個月的禁漁期制度相比長期禁漁對保護長江中下游的魚類資源有著巨大的益處。以銅陵市為例,2007年農委年終報告顯示當年總漁獲量2.3萬噸,其中自然水域的漁獲量只有1035噸只占總量的0.5%左右,可見漁業發展已經不依賴自然水域的魚,野生水域作為魚類資源基因庫,禁漁的自然回報率遠遠高于在長江里捕魚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如果我們不能控制過度捕撈的話,所有其他的補救措施都將是徒勞,”武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謝松光研究員說。事實上,最大的保護還是“十年禁漁”,江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十年禁漁’不僅能夠保護江豚,為長江中大型哺乳食肉動物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更是保護整個生態環境,讓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當然,長江實行禁漁期制度,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特別是漁民的安頓工作要落實。實施這項工程,需要沿江地區各級政府加強領導,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漁民的理解與支持,需要對水域、港口碼頭、市場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管理。
中國必須做出選擇
發展和保護根本就是同一個問題。就漁民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之一。雖然相當一些人對白鱀豚和長江江豚保護不理解,在他們看來,豚會吃掉很多魚,希望它們越少越好。但是,漁民對江里的豚是有種蒙昧的敬畏感的,沒有漁民去故意傷害它們。只是若不用那些“迷魂陣”捕魚,就得去喝西北風,在人類生命都面臨威脅時誰還會想到要保護江豚! WWF正通過與瑞爾保護協會(RARE)合作,共同在洞庭湖畔的鹿角鎮開展“自豪”項目,通過“社會營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改變漁民過度捕魚和使用電打漁和迷魂陣等非法漁具的行為,從而達到保護魚類資源,保護江豚的目的。并為漁民提供可行的替代產業,幫助其發展經濟,鼓勵漁民參與到江豚的救護機制中,及時提供江豚受傷、擱淺等信息。并將成功經驗推廣到整個長江中下游。我們必須讓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了解保護豚類的生命就是在保護人類的生命,保護江豚重在民間!
目前,世界四大淡水豚逐一瀕臨絕境。中國白鱀豚已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印度恒河豚以及巴基斯坦印度河盲豚被評定為“瀕危”級。在近日舉行的斯德哥爾摩國際水周上,WWF公布了一份《人與淡水豚:共同的江河,共同的未來》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印度的恒河豚,1982年的數量在4000~5000頭,1997年下降~2000頭,目前的數量在1200~1800頭之間;巴基斯坦印度河盲豚的數量常年維持在1600頭左右;而亞馬遜河豚已經分布較為分散,鮮有統計數據,但據巴西政府機構調查顯示,當地河豚數量,每年平均下降7%。這些瀕危淡水豚基本都分布在第三世界的發達國家,這里居住著世界上大約六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流域,導致其瀕危的原因而無一例外的是人豚“爭食”。也許以大自然為宏觀的視角,一切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觀念利益沖突都將失去意義。但是,天性善良并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國人民,我們真的該醒悟了!淡水豚類能否存活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可持續發展能否成功,毫不夸張地說,15年后中華民族的命運也許就在這一頭江豚上見分曉。
在地質史上,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與江豚面臨類似情況的物種恐怕不在少數。人類發展的腳步已經拉不住,人類破壞自然和破壞地球的腳步也一樣停不下來。恐怕要休止的一天,唯有等到世界末日,地球有一次重大的改變,一夜間將人類這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文明——大型生產工具悉數摧毀,所有的物種才能重新從平等的起跑線上繼續生存——真希望這只是危言聳聽。是該團結一心的時候了,重要的不是消失了什么,而是現在擁有的:我們依然擁有半個世界的樹林、數以千計的河流、湖泊和冰川及數以萬計的生物物種,我們還有1800頭江豚,知道有什么解決辦法、也有力量去改變現狀,那我們還在等什么?要知道,15年,轉瞬即逝。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