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語春韻事 寸言天道難
媒體:原創 作者:老黑
專業號:老黑
2009/1/29 16:33:37
春天被晶瑩的雪花簇擁著走進了神州大地,瑞氣和著春風猶如一曲鏗鏹的交響樂,回蕩天際不絕于耳,似乎在召喚生靈耘地補天把握契機堅定希望從此走向輝煌燦爛。春能孕育神奇,天能佑護未來。天道酬勤,只要我們真誠付出,明天一定會如愿以償。
我在春光里悠閑度步,一會兒遠處一會兒近處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對面而來向背而去的路人全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里。濕地里的鳥兒們也不例外,她們都在享受著每年一次的提前踐行盛宴,一會兒翱翔藍天,一會兒嬉戲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追逐獵物,一會兒抖動羽毛與岸邊人身上的花衣貔美。此情此景異常難得,我在心中默默地為她們祝福:請帶上黃河雄風,請別忘黃土柔情,懷春在新家,蒂落在故里,當你為弱勢群體添丁加口時,別忘了鴻雁捎書,好讓我為不在孤獨喜慶小酌。
難得的閑暇讓我高興之余內心常有一點點酸楚,行業的本能常使我駐目眺望天際,為難見藍天的明媚深思憂慮。天是什么?天道應該是什么樣?用“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那個更高,那個更亮?!眮碓忈專矣X得有些牽強,但即使這樣,我也感到太陽要比兒時的更遠更高,空氣中逐漸增多的粉塵對太陽光線的折射,總給人一種渾沌的不熱烈的印象。月亮就更不用說了,湖泊和濕地的減少,灌區大口淺井的絕跡,多少年了,我幾乎再沒有在幽靜的曠野中,聽秋蟲唱鳴,觀水中明月了。那一年,偶爾雅興陡起,仲秋與妻女一起城中湖邊嘗月,雖有“蛙鳴荷葉下,柵欄燈火明”的好去處,卻因對水口堆積的污穢之物反感和偶爾從不知何處飄來的異味不適怏怏而歸,所以還真沒有顧及水中月的樣子。想起啟蒙時讀過的“猴子撈月亮”一文,聯想現代文明帶來的環境隱患,心中真是五味雜陳。要對天或天道做出令眾人信服的解釋,從古至今都沒有。但對天、天道及天上情景的描述卻有很多篇幅?!段饔斡洝分袑μ斓拿枋鍪亲罹叽硇缘?,也是中國人最信服的。但細究起來,卻都是世人想象育人事例的藝術提高,都是子虛烏有的。這個故事能夠傳世千年,仍舊在人們中間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一是故事情節付合中華民族的宗教生活習慣,二是人物鮮明貼近人們的生活,三是故事宣揚的宗旨:和為貴,慈善為本珍愛生命普渡眾生的潛在精神,能夠和諧社會穩定民心,服務統治管理??烧f實在的,真正的天和天道與這些描述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干。
天是萬物共渡的空間,萬物相處的自然規律就是天道。這條道自打有生命以來就一直在完善修復,至今已是環環緊扣密不可分的生態循環,所有的物種都遵循嚴密而科學的分工,都發自本能的無怨無悔的堅定的守護著自己維護和管理的那片天,生怕由于自己的閃失使天道堵塞天不成天。我們共同的努力支撐起了我們共同擁有的天,這里的所有物種不管少了那一個都會使這天變的不完全不適用,任何一個物種的衰敗與繁榮都與整體存在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他人,相互制約種群數量及生命活動廢物排量,依賴他物生命活動的廢物完成自己的生命延續,同時也排出自己生命活動的廢物供他物繁延生長,其間需求與排泄量的多少伸縮,決定著物種量的多少伸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沒有人越雷池一步。在過去的歲月里,沒有一個物種敢于嘗試為了自己種群的擴大或活的更舒適而有意無意的滅掉和自己共存的任何一個物種的快感,也沒有一個物種自做聰明,敢于斷掉維持自己生命的動力來源,因為本能告訴他,離開物種多樣性營造的這種環境,生命就不可能存在,這樣的環境里不管缺了那一個營造者都有可能造成環境循環失常,危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人在萬般無奈近乎絕望時,總是會仰天長嘆,發自肺腹的吶喊:蒼天不公?。∫庠谥車h境沒有給自己實現愿望留下通暢的路。為什么要問天?是不是天的威懾使生命本能怯于立命的基本條件。實際上路是自己走出來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幼稚園的小朋友經常喊在嘴上的最簡單的道理。你善待周圍的生命,周圍的生命就會真誠的呵護你。當你周圍的生命都自顧不暇的時候,你恐怕也已是惶惶不可終日了。說這些不為別的,天道是我們和萬物一同踩出來的,她的安全暢通是我們的立世之本,如果這條路失去良性生態循環的支撐,生態循環被破壞的難以恢復,或者說癱瘓,別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就是回到遠古的生命起源時代也是有可能的。如果真的會有那樣的結果,我們今天歷盡艱辛和付出換來的發展成果,其不都會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嗎。所以我們要真誠地面對天道上所有的生命,善待她們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物質不滅,以一定的規律在生命的存在空間不停地循環往復著。動物利用水和氧等物質分解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完成生命的生長和延續,排出碳、氮化合物;植物在特定的環境(森林、濕地、海洋)下利用水和陽光等物質重組碳、氮化合物完成自己的生命過程,并釋放出大量的氧和潔凈的水,生成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這樣的轉化在需求平衡的情況下始終保持著互不傷害各取所需的界面。這種互通有無相互依賴的和睦處境就是天道。
世事往前推六十年,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毛主席曾說過: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那時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泱泱大國,剛剛推翻“三座大山”從世界東方站了起來,以從未有過的風彩屹立于民族之林中,可以說是食不裹腹步履蹣跚,為了生存為了不受欺辱,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斗,爭政治上的地位,與自然災害斗保衛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成果,向沼澤、向森林、向草原、向湖泊、向大海要糧,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非常合時宜,且生態資源遠遠超過生態需求,無可厚非;世事往前推三十年,也不過是剛過了“六億神州進舜堯”的年代,生態資源雖有些吃緊,但工業經濟發展規模上不去,污染排放相對較少,城市及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被農業耕種利用,所以生態循環基本上還處于良性循環狀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績在中國發展史上絕對是空前的,她不僅讓世人矚目,也真的讓國民充分享受了發展帶來的社會文明,但令人遺憾的是科學觀念沒有跟上經濟發展,以掘取經濟利益為目的任意破壞侵占濕地、森林、草原、海洋的情況造成了生態資源急劇萎縮,以追求舒適享受為目的的生產生活習慣促使污染排放成幾何式增加,這種人口成倍增長,污染無限制的排放(有政策、有措施,效果卻非常不好,主要的還是為了經濟利益),生態資源又是在無限制的減少(和污染排放一樣的道理,更殘的是多數生態資源管理部門和一線職工待遇特低),環境隱患豈能不令人擔憂。
現在的人一提起來居住環境,有很多人都說不理想,但要是建設生態環境,涉及到本地方本系統本單位本人的利益,都會說要以人為本,何比小題大作。大家算算,我國現在人口是建國初期的近三倍吧,工業規模又是建國初期的多少倍啊,各種污染的排放又是建國初期的多少倍,而我們的住房、廠房、道路及公用設施占地,又是建國初期的多少倍,森林、湖泊、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面積又比建國初期減少了多少。舉個例子吧,人死了非要燒了才算文明,埋到地下四五米深的地方,地上不留土堆能算浪費土地嗎,“糞土當年萬戶候”那一點不好了,燒人,二惡英氣味到處彌漫,熏的人嘔吐,還浪費能源,再后把山扒掉二層皮,做幾個水泥屋子,花幾萬十幾萬把一把不知是誰的骨頭放進去就算文明了,可要毀多少植被和生態資源呀。平常說起來,沒有一個人不把生態保護說的頭頭是道,一遇到來實的,牽涉到切身利益時,就都把生態、環境放到腦后了。人生邏輯,難覓真諦。
人有遠慮才有近憂,問問蒼天,如此這般經營人間天道,一百年內生態能崩潰嗎?如若不然,豈不是杞人憂天,然之,我一人又怎能回天。要是都如我,天下仁人志士豈不都歡言。
但愿,我不會在地球上吃“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