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碧波粼粼,鳥鳴魚潛,眼前風光旖旎,景色宜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因為墾荒、非法捕撈、圍堰,一度遭遇嚴重破壞,成為當地人口中的“爛泡子”。
那時的人們沒有意識到,濕地生態系統對于區域氣候安全、生物安全、糧食安全等等方面具有怎樣的意義。
黑龍江是全國濕地大省,不僅面積大,而且類型多。扎龍、興凱湖、洪河、三江、七星河、珍寶島、南甕河等七大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富錦市被譽為中國白枕鶴之鄉,齊齊哈爾有著鶴城美名……
隨著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推進,黑龍江濕地生態修復和保護也按下了快進鍵。近年來,黑龍江省將濕地保護作為建設生態文明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從制度建設、管理體系、保護形式、保護機制等多方面強化濕地保護工作。
扎龍濕地一望無際,鶴鳴九皋;三江濕地兩江匯合、苔草青青……那么,黑龍江省是如何進行治理的呢?
退耕還濕,昔日破壞者今為“守護人”
富錦市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三江平原的腹地。這里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濕地分布區。曾經的耕種墾荒讓這里的環境遭到了破壞,過度開發也導致濕地面積不斷萎縮。
48歲的李長吉是附近民勝村的村民,年輕的時候,李長吉也在這里圍了塊壩子,偷偷種地、打魚。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時,濕地里東一塊西一塊全開成了地,有的濕地里面還左一籠右一籠打魚。大家都在墾荒打魚,感覺自己不去就吃了虧。”
李長吉坦言,這里的地其實并不好種。由于地勢較低,雨勢稍大就會導致大水漫灌,能打多少糧食全憑運氣。即便如此,李長吉還是開墾了6坰地(約合90畝),“錢也投進去不少。”
時間定格在1998年,黑龍江省出臺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對三江平原濕地進行搶救性保護。到了2003年,黑龍江省又在全國率先出臺《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開創了我國濕地立法先河。
富錦市從2005年開始,也開始了濕地保護工作,首當其沖的就是退耕還濕、濕地資源恢復。一方面,工作組挨家挨戶找村民做工作。跟政府部門簽訂過合法手續的,采用置換的方式退出;沒有合法手續的,則勸說其主動退出;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讓村民們認識到濕地的價值,讓保護濕地的意識深入人心。
李長吉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如今,李長吉在濕地國家公園做船只駕駛員和保管員的工作,親眼見證了濕地公園給濕地、周邊村鎮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內外的游客都喜歡咱這兒的美景。”李長吉邊開船駛向濕地深處,邊指給記者,“你看,那就是咱們濕地的塔頭甸子,現在越來越多了!”靠著這份工作的收入,李長吉買上了汽車、住進了樓房,還繳納了養老保險,給自己今后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同樣受益的,還有紅洲村。由于地處通往濕地的必經之路上,紅洲村近年來的農家樂、民宿發展得很紅火。
洪洲村黨支部書記李平芹介紹,這些農家樂和民宿,有的是個人經營,有的是村集體所有。我們還鼓勵村民通過打工、入股等方式來共享收益,所以,采摘園、農貿市場等村集體經濟也越來越紅火。
生態就是生產力,紅洲村村民對此深有體會。從當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到如今村集體經濟超百萬、人均年收入2.1萬元的幸福村,“綠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銀山!”李平芹說。
通過這些生態修復和治理的有序引導,如今的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已經有蘆葦、睡蓮、香蒲、水蔥等草本植物290種,脊椎動物有270種,鳥類有177種。豐富的植被和水資源也讓這里成為候鳥的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打造循環產業鏈,綠色優勢成為金色名片
濕地生態治理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如何才能讓濕地生態修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是擺在黑龍江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成為當地政府和各個濕地保護區的必做功課。
濕地保護區曠遠恬靜、空氣清新、無污染、無噪聲的生態景觀,濕地生物多樣性,不僅可以激活了旅游經濟,也助推了濕地農業的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力龍頭和載體。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記者采訪中發現,優美的富錦濕地成了經濟發展的梧桐樹、聚寶盆,實現了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富錦市探索出濕地+龍頭企業模式,成為解開這道題的“金鑰匙”。
隋德才是當地知名的企業家,當年尋找適合企業發展的落腳點時,他一眼就相中了富錦濕地。
“我們每只雞養殖時間長,用藥卻遠遠少于行業同等水平,令同行驚訝!”隋德才興奮地說。原來,是這里全年優良的氣候,純凈豐富的水資源,為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下一步我們還將用養殖肉雞的糞便為原料生產有機肥,進而帶動有機果蔬和有機糧食的種植,打造一個閉合的全產業鏈。”隋德才說。
一方面,政府支持引導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企業發展又能反哺濕地修復。這種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正在迅速的復制。
如今,在富錦、樺川、建三江等地,有機、綠色、生態的水稻正在茁壯成長,以龍江牌為特色的農業產品越來越被消費者們所熟知,繼重工業基地、冰雪之后,成為黑龍江省一張又一張閃亮的金色名片。
建立生態補水長效機制,提供補水示范案例
6月上旬,扎龍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的丹頂鶴作為特殊“嘉賓”,參與到世界環境日的直播活動中,讓全國網友在“云”端過了回眼癮。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丹頂鶴一直被認為是“祥瑞”“神鳥”,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也備受關注。而其背后,是黑龍江省加強濕地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組合整治力度。
扎龍自然保護區是松嫩平原保留最完整、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多種珍稀水禽繁殖棲息地,還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野生丹頂鶴棲息繁殖地。
保護濕地首先要加大執法力度,打擊破壞濕地和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為此,扎龍自然保護區先后購置了執法用車、無人機、GPS對講一體機等管護執法專用裝備,運用衛星遙感監測影像技術,對保護區全境進行針對性核查執法和定時監控。
修復濕地生態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補水。自2002年起,國家以及黑龍江省都對扎龍濕地開始補水“解渴”,并于2009年正式建立扎龍濕地長效補水機制。截止到2018年,累計補水28余億立方米。
通過嚴格管護、科學研究、社區共建、環境教育、實施濕地長效生態補水和核心區居民搬遷等一系列舉措,如今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全球17個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成功范例之一。
窺一斑而知全貌。扎龍自然保護區是黑龍江省近年來加強濕地修復治理和保護的一個縮影。據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黑龍江省出臺了多項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將全省556萬公頃濕地共計20448個濕地斑塊全部納入名錄管理并造圖上冊,還制定印發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補水長效機制,為全國濕地的生態補水提供了示范。
截至目前,全球僅有18個國際濕地城市,黑龍江省已有1個城市獲此殊榮。此外,還有國際重要濕地9處,2020年,國家又新提名指定1處,黑龍江省國際重要濕地數量位居全國首位;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13處,其中國家級20處,省級53處;濕地公園78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63處,省級濕地公園14處;濕地保護小區11處,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省級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