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氣污染治理要30到50年才有根本的改變;也就是說2030年的北京霧霾治理的目標時間節點也許要延遲,未來的紅色預警將成為應對霧霾天氣的常態,也意味著“重污染”和“停課”將成為百姓的家常便飯。難以想象,一個人呱呱墜地的嬰兒到三十而立的青年整個過程都要自強不“吸”;難以想象,一個小學生“停課嘛”無奈性的口頭禪將取代大人們“吃了嗎”禮貌性的問候。
30年,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是一個嬰兒成家立業的時間;是一個頂天立地男子漢變成60耳順老年的時段。對于“中國到底要多久治好霧霾?”問題,政府官員意見不一,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基層百姓云里霧里;但再等30年,對于公眾而言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答案。在工業圍城、十面“霾”伏,似如仙境的重污染城市,30年時刻呼吸著污濁空氣,時刻身處于穹頂之下,時刻琢磨著清澈藍天,無論是對呼吸道和肺部造成損害,還是對心理產生抑郁或暴躁,還是對政府環境治理能力質疑,這一切將體現出百姓對霧霾治理30年的等不起、等不得,甚至許多能夠過上全面小康社會的人卻等不到。重污染天氣多存一日,霧霾的危險就多了一分,健康風險到底有多大?是否會發生“倫敦煙霧”相類事件?30年時間后的常態藍,百姓等不起。空氣質量改善節點延遲或階段治理不力,百姓是否對環境治理失去信心?是否由此習慣霧霾而不選擇努力?30年時間后的常態藍,百姓等不得。長期外置暴露和污染濃度累積,我們中的許多人還能好好地活到50多歲、80多歲嗎?30年時間后的常態藍,許多百姓等不到。
但實事求是講,霧霾天氣的形成并非一尺之寒,從前期治理實踐來看,霧霾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程,換句話說霧霾治理在等不起的背后也存在急不得問題。首先我國空氣去染呈壓縮性、復合型特點,只有在準確把握其形成機理、來源、遷移規律和地域差異基礎上,才能逐漸形成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才能避免急于求成或“提頭來見”玩笑話;其次環境質量改善更多與存量有關,與遏制每年污染增量之間關系存在不確定性,啃掉污染存量又不是一個短暫過程;也可以說未來環境質量改善與碳,常規污染物總量達到峰值之間,或許還有一段時間的登峰期,另外空氣質量改善應有一個滯后性,并非立竿見影;再者霧霾治理涉及社會成本分擔問題,考慮治理效率同時也牽扯社會公平,如何化解政府、市場與公眾之間成本并形成霧霾治理長效機制,并非一日之功。
在客觀認清霧霾治理等不起和急不得問題基礎上,需要的不是“壯士斷腕”之類的狠話甚至蠻干,而是科技與智慧的巧干;需要的不是“朝令夕改”時間節點的延遲甚至道歉,而是明確與清晰的任務表、路線圖。
總之,當下最為關鍵是要發掘我國制度優勢,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充分利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力的效率優勢,以及自下而上的群眾環境質量需求的倒逼壓力,兩股推拉力量應成為改善環境質量的合力,快速地對社會和市場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另外,治霾行動節奏需和化石能源(原煤、石油、天然氣)消耗總量即碳排放總量控制同拍,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百姓實際行動發力需和政府霧霾宣戰行動的合拍,多股合拍力量應形成強而有力的利劍,高效地形成治霾長效機制。我們該有理由相信,在霧霾治理征途必將迎來清澈藍天,必會符合百姓聲音及時限,而不是30年。
【杜焱強,包存寬,作者為復旦大學博士生、教授】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