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王之渙曾在黃河邊發過這樣的感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一首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詳的一首詩,卻是很少有人真正能理解的一首詩,因為詩里的意境充滿想象,所以很少有人能把她解釋的無法挑剔,如“白日依山盡”,說的是白天的太陽在山頭消失了光輝,但究竟是哪個山頭?你能說清楚嗎?肯定不能,因為你到了哪個山頭,太陽就會在更遠的哪個山頭,也許掉到海里也說不準,不過要落是肯定的。“黃河入海流”也是和第一句一樣,水往低處流,大海哪兒肯定最低,流到哪兒是毫無疑問的,但需多長時間,要流多遠,流到什么地方入海流,在古時候也是很難解決的疑問,不過比第一句要確切一些?!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更明白一些了,站的高看的遠看的廣這誰都知道,但要站多高看多遠就讓你自己去理解了?,F在的公文了報告了最討厭這種模棱兩可的說法了,你讓領導怎么簽意見,藏頭露尾的有什么情況誰承擔責任。我就想和這位先人說幾句話,不管你看不看得上我:你站在黃河邊能看多遠就說多遠,比如說那一天會看不見“白日依山盡”,我們就在遠處看不往跟前去,管它掉不掉到海里去。黃河的河道肯定是入海流的,(要是河道看不出是入海流的,那得等沒水后房地產商或著什么經濟開發商挪作它用后時間長了人們才可能會迷失入海流的方向。),關鍵是黃河水在什么時間會不入海流,干脆點,不要支支捂捂拖泥帶水的。還有,你最好站在河邊的最高處,把黃河的問題看的遠一些,不說一步到位,其碼也得八九不離十吧。你看看,你模棱兩可了幾千年,后人也跟著似是而非了幾千年,后來不行了有幾年都有幾百公里看不見黃河入海流了,啥原因不知道,也許有人知道不敢說,怕成為千夫所指,或著是說了也不管用不如不說,后來在上游堵了幾個大水庫悠著放水,才又看見了黃河入海流,可這恐怕只能救一時,不能補長遠,水庫不是聚寶盆啊!你要是還在,有良策嗎?
濕地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濕地生態對地球生存環境的強大納污排毒凈化功能,使人們由衷的承認濕地就等于地球的腎臟。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或污染排放集中的工業園區,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位,都在設法建設人工濕地,最大限度地實施資源有效生態循環,以盡可能的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文明。若城市周邊有自然濕地,那可真是上天賜予的不可多得的瑰寶。如杭州西溪濕地就被美名為杭城之腎,是地上天堂的要件之一,杭州市也因此成為全國森林生態城市建設的佼佼者。
河南省三門峽市南依重山峻嶺,北面濤濤黃河,有數千公頃濕地幾十年來一直承擔著城市之腎的作用。三門峽是經濟欠發達城市,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依托當地資源,面對如火如荼的經濟發展,三門峽黃河濕地無恙否?如何保護?我想做些探討。
河南黃河濕地在河南濕地資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三門峽區域的黃河濕地資源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舉足輕重,特別是候鳥遷徙期,國家頻危物種——白天鵝悍見規模的聚集棲息景觀,曾經傾倒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觀鳥愛好者前來觀察研究,不遠千里不惜重金為一睹三門峽這一生態奇觀的游客更是絡繹不絕。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三月,白天鵝因近郊的黃河濕地與三門峽城市溶為一體而成為三門峽市的特殊市民。多年來,三門峽市府及在三門峽工作生活過的人都為三門峽有這張相征生態文明的白天鵝明片而引以自毫。這種直觀效應實際上只是三門峽濕地強大功能的很小一部分,真正的凈化生境、調蓄水能力、調節氣候的功能才是黃河賜給三門峽的福祉,是保證三門峽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優美的城市之“腎”,是幾乎不被人注意卻日夜不停地為市民健康生存奉獻的生態之寶,是黃河三門峽珍貴的明珠。
也許有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從不認為人類的存在需要地球生態系統中其它成員的支 助,盡管生命與生態原理研究早已向人們提示,生存資源短缺的客觀現實所帶來的種種不詳之兆也都在向人們提出警告,可總有為數不少的人置若妄聞利令智昏臆意孤行,使生態環保指令執行起來舉步維堅,這應該是人的劣根性在作怪、社會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后果。也許自古以來所有的人都認為自然界的一切就應該附屬于我們的發展存續,我們可以自由安排我們周圍的一切,駕馭自然萬物就是駕馭我們的生命。這句話應該沒有異議,關鍵是我們對自然的認識有局限,不能在“以人為本”這個出發點上真正的駕馭自然,幾十年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史實可以佐證,我們的路并沒有走好,最危險的召數就是殺雞取蛋,把供應我們生命資源的自然資源逼迫的無處容身、無法生存、日益衰亡,斷了我們和子孫生存的后路。我們的行徑和行成的后果告訴我們,這條自作聰明的路正在把我們一步一步地引向墳墓。最要緊的是大部分人不能夠意識到這種危險的迫切性,不能科學的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依然故我的我行我素,若是普通人影響是有限的,若是處在決策地位的高層人員這樣做,對社會未來的發展影響將是巨大的。
三門峽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全世界全中國一樣,并沒有出污泥而不染。近幾年,白天鵝在三門峽幾移越冬棲息地已經說明當地經濟發展對黃河濕地的沖擊力和危害程度。我們看到的是這兩年白天鵝減少了,城市名片失輝了,可能會對招商引資經濟發展有影響,沒有看到的是濕地生境的變化將會導致濕地特征植物的衰敗甚至消失(近郊濕地內的野大豆目前已處在區域頻危狀態),濕地生態鏈斷裂,對生活環境、對污水凈化能力減退,城市之“腎”受到威脅,對區域氣候失去調節能力,影響工農業生產正常進行。鑒于此,我們動議建立“三門峽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意在三門峽近郊仿自然恢復濕地生境200公頃,一為白天鵝越冬棲息創造一個小型樂園,為三門峽及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提供一個觀賞三門峽生態風景線的固定場所,二為黃河濕地頻危特征動植物建立一個異地保育的搖藍和基因庫,三為通過濕地生態效應現場觀摩,使社會公眾和在校學生認識濕地,了解濕地功能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健康生存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對“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解,促進三門峽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經過我們對三門峽近郊黃河濕地的踏查和了解,認為湖濱區黃河濕地王官景區建立“三門峽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條件最理想。該區域濕地面積遼闊(總面積約在1000公頃走上),是國家已經征購過的三門峽庫區淹沒區,因為庫區季節蓄水的原因,這里可以種一季莊稼,河務局為了移民的脫貧致富,就由當地村民在不影響黃河安瀾的情況下自主經營。“三門峽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選址涉及湖濱區會興街道辦事處的東坡村和西河底村,濕地管理處在此建立“三門峽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影響移民村收入,涉及社會穩定,必須得和村民簽協議,給村民補償才得進入(還沒有與河務局商量,地權是河務局的,他們才是主人),估計年畝得100多元,年支出得40萬元左右,按十年(時間短無法見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計算,需400萬元,建設費最保守也得1500萬元左右,三門峽濕地管理處是財政差供單位,人員工資現在還發不全,真的是難。希望有責任心的人士和企業能夠為社會獻出愛心。
三門峽黃河濕地在1995年成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宗旨是以保護大天鵝為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因國家頻危物種白天鵝云集這種濕地資源才被引起重視),2003年成立的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管理分局(報批的是付處級),2005年市編委批的是正科級,叫三門峽黃河濕地管理處,下設靈寶、陜縣、湖濱、澠池四個管理站,隸屬關系為業務指導關系,市一級單位的經費性質為財政差供,縣市區級有財政全供的,有差供的還有自收自支的,劃定保護區保護面積的地權屬黃河三門峽庫區和小浪底庫區淹沒區的歸河務局管理,經營權由當地村委會管理,不屬于淹沒區的歸當地政府管理。三門峽濕地管理處對黃河濕地的管理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雖然國務院、河南省政府、三門峽市政府都對濕地保護下過專門的文件,但對三門峽黃河濕地所處的特殊情況,可操作性不強。
三門峽濕地無恙否?這好象不是大問題,應該是我們說了算。